无论是财务分析还是财务角度的经营分析,都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的。但财务数据本身存在的局限,会影响分析的质量和能够为企业经营提供的价值。
财务数据天然存在滞后性,从经营活动的发生到财务得到相关凭据入账,直至形成财务报表,中间至少存在一个月的时间差。也就是当前看到的财务数据,可能是一个月之前的业务所产生的。
其次财务数据是依据财务规则所形成的,财务规则与业务规则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关注的重心也不同。财务数据只是从财务视角看到的经营活动结果,过度关注结果可能会令我们忽略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影响因素。
为了能够获取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可以利用业务端数据对财务数据进行补充,但两者口径的不一致可能会加重分析工作量。还有一种方法,是将业务思维与财务逻辑相结合,将静态财务数据转变为动态数据,能够通过动态变化来寻找和揭示问题。
思路一:财务数据内部变动
财务分析的核心是将财务数据细分、拆解、重组,然后再进行分析,按照这个思路,在财务数据拆解时,对其中的细项或者结构等进行调整,就能够得到新业务假设下的经营结果,通过调整前后的数据对比来寻找经营问题。
一:调整细项
按照财务的基本公式:收入-成本=利润,这样计算得出的是截至某一时点的累计经营结果,如果想让这个公式运动起来,我们需要将收入和成本进行细化。细化的角度和思路并不唯一,可以按照业务情况进行选择。
例如收入可以分为存量收入和增量收入,当前的存量收入环比增长率为5%,增量收入环比增长率为15%。如果存量收入能够增长到10%,将会对利润产生怎样的影响?增量收入增长30%,是否能够带来利润的同比增长?收入也可以拆分为单价和数量,单价上涨或下降1%,会带动销量怎样变动?会对利润造成怎样的影响?
利润的计算,也可以按照(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这个公式计算,这样会对利润造成影响的因素就有四个,可以分别考虑每项因素变化对于利润的影响,也就是进行敏感性分析。
细项的调整或变动,并非随意进行,而是需要考虑当前内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或者是计算基于不同的经营策略选择产生的结果。单价上涨1%,是由于原料价格上涨、产品升级等情况进行的假设;增量收入增长30%,是基于行业整体市场扩大、同行业竞争企业收入增长率等情况进行的估算。建立不同的假设来利用财务数据进行经营结果的模拟,能够同数据的动态变化来量化体现经营问题的影响程度。
二:调整结构
企业经营中可能不止提供一项服务,也不止生产销售一件产品,可以对业务或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观察变化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企业当前销售的产品,毛利率有高有低,想要企业整体达到期望的利润率,除去增加产品的销量,还可以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对于高毛利产品的支持,以便扩大其收入,高毛利产品收入占比的提升,能够带来整体利润率的上涨。
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可以进行调整,通过将成本细化来寻找其中可优化的部分,例如采用租赁设备替代购买设备的方式,将设备折旧所产生的固定成本转化为租赁费这类变动成本,测算固定成本负担降低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工作效率,测算培训费增加后是否能够带来生产成本降低。
企业业务规划、组织架构的变动会带来人员结构调整,同样会对造成企业财务数据变动。增加前端业务人员的数量,有更多的销售以及服务人员对接客户,增加人力成本的同时会带动收入增长;增加研发人员的数量,确保企业产品具备核心竞争力,符合企业的长远规划;将部分岗位由招聘员工改为外包或兼职,能够应对突发状况的同时降低企业成本。企业还会根据业务情况调整员工的职级分布,增加职级较低的员工数量,进行部门合并,削减冗余的中层管理者,招聘补充高层管理人员,使职级分布呈现金字塔形状。
员工的薪资结构也会进行调整,例如对固定薪资以及绩效奖金的比例进行调整、明确不同职级的薪资范围、调整提成比例、调整绩效考核制度和指标等。薪资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会影响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对员工稳定性产生影响。薪资结构不合理,令员工丧失积极性,人员流动性增加,企业需要重新花费培训费进行新员工培训,工作交接不顺畅也会影响整体效率,这些变化最终都会传递到财务数据中。
结构调整可能存在于企业的各方面、各环节中,是在企业当前内部环境基础上提出的另一种可能性,根据可能性建立新的假设,进而观察财务数据由此产生的变化。
三:调整分配
企业的资源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人力、资金还是设备和技术,不能无限进行扩充,所以经营者需要考虑企业内部资源分配的问题。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取更多的收益,也是通过动态财务数据能够解决的问题。
目前的研发投入是否合理?研发是否有产出?投入产出比是多少?是否符合预期?企业选择了怎样的营销策略?对于营销费用在各平台、各渠道、各种营销方式上是怎样进行分配?营销费用支出是否带来了收入的增长?是否存在大量无效的营销费用?企业当前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量是多少?是否存在大量在占用的资金?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长期未收回的欠款?供应商给予的账期是多久?是否存在垫付成本的情况?
资源分配中的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变量,例如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多一天或少一天,都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影响,为了加速应收账款周转,企业需要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同时建立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应收账款进行追踪。将资金无息借给客户,还是进行新项目投入,是企业对资金的分配,通过分配比例的调整,或许能够增加企业的收益。
调整本质上是对财务数据拆解后,按照新假设重新建立的组合,将现有的财务数据进行扩充和延伸,把点变成面,便于企业寻找最优策略。
思路二:财务数据的时间变动
如果我们把截止当前的财务数据作为立脚点,向前看能够看到历史数据,当前数据与历史数据的对比能够使我们发现部分经营问题,也能看到数据变化的趋势。但时间的流逝是单项的,这就导致历史无法改变,想要得到动态的财务数据,必须站在当下向后看,也就是看到未来,将历史数据行程的趋势向后延伸,这就是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是以当前内外部环境作为假设建立的对未来情况的模拟,这其中存在大量的变量以及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一些新兴行业或是变化较快的行业,财务预测会变得更加困难。所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会出现短期、中期、长期的财务预测。
短期财务预测通常是对未来1年以内的经营状况作为预测,部分企业会形成滚动预测,也就是每月都会对未来1-3个月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短期财务预测能够帮助企业发现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爆发会对财务数据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关注数据的异常变化即可发现。
中期财务预测是对未来1-3年的经营状况作出的,相对于短期预测,中期预测虽然能够帮助企业发现更隐蔽的问题,但不确定性也变得更高。如果考虑预测是基于财务假设建立的原则,中期财务预测与年度预算具有高度的相似。
长期财务预测一般是指3年以上的预测,企业会结合战略目标以及规划制定战略实施计划,长期财务预测就是将战略计划转换为财务逻辑形成的。长期财务预测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为业务的发展指引了方向,通过长期财务预测,能够看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心,也能够从中找出制约目标完成的关键指标。
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还会作出多重假设,预测在乐观、悲观、中立状态下,企业的经营会呈现怎样的结果。例如对于电影票房的预测、对直播收入的预测、对项目收益的预测等,可能给出的财务预测并不只有一版,而是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分别进行预测。
如果作出预测就放置不管,无论企业内外部怎样变化都不对其进行调整,那么这个财务预测依然属于静态数据,只有根据变化不断调整原有假设、建立新的假设,然后重新作出财务预测,才能使财务数据动起来,形成具有意义的趋势曲线。
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是将上述两种思路进行融合,在进行财务数据内部调整时对假设进行重建,然后将不同的假设向后进行延伸,这样能够看出经营问题在未来一定期间内会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量化数据更加便于管理层理解,也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问题的影响,提高管理层对于经营问题的重视,推动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但这种复杂的预测方式可能会增加财务的工作量,特别是在缺少信息化系统支持的情况下,同时财务预测工作也是对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挑战,因为财务预测并不能单纯站在财务角度进行,按照既定的公式对未来进行推理,而是需要结合业务逻辑对数据进行评估。缺少可靠的数据来源、财务数据不够精细、财务人员缺乏能力搭建预测模版等问题,都会影响财务预测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