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中,部分上市企业为了吸引投资者眼球、推高股价,有时会采取极端手段,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踏入财务造假的泥潭。
千山药机便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它通过精心编织的财务造假网络,利用虚构交易、伪造单据等手段,精心打造出一系列虚假业绩,向市场呈现了一场场虚幻的繁荣景象。
虚构交易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千山药机,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上市公司,成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制药机械、医疗器械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1年,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然而,从2015年起,千山药机开始涉足全自动组合烟花生产线业务,这一新业务迅速成为其收入与利润的新增长点。但好景不长,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千山药机的财务造假行为逐渐浮出水面。
在千山药机的财务造假大戏中,虚构交易无疑是最精彩的桥段之一。企业通过与下游合作伙伴(如华冠花炮)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虚构销售业务交易,从而虚增收入。这些合同不仅单价高昂,销售毛利率也异常可观,让人不禁怀疑其真实性。
以2015年为例,千山药机与华冠花炮签订了一份价值1.05亿元的烟花生产线合同。但是调查发现,截至2015年末,华冠花炮仍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也未完成相关厂房建设。
这意味着千山药机实际上并未向华冠花炮交付任何烟花生产线,而所谓的销售回款更是通过伪造银行单据而虚构出来的。
这一招“空手套白狼”的戏法,在2016年再次上演。千山药机再次与华冠花炮签订了两份虚假的烟花生产线合同,合同金额分别高达2.1亿元和5250万元。同样地,这些合同也是一场没有实质交易的“空欢喜”。
伪造单据
资金链的“完美”闭环
如果说虚构交易是千山药机财务造假的“前台表演”,那么伪造单据就是其“幕后黑手”。
由于虚构的交易无法形成真实的资金链闭环,千山药机不得不通过伪造银行单据等手段来虚构银行存款和销售回款。
在千山药机的案例中,企业不仅伪造了银行进账单,虚构了银行存款的增加,还伪造了对账单,以证明这些虚构的存款是真实存在的。
这些单据在表面上看起来与真实的银行单据无异,足以欺骗那些缺乏专业审查能力的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更为狡猾的是,千山药机还制作了虚假的记账凭证来进一步掩盖真相。这些记账凭证在会计分录、科目使用、金额记录等方面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调整,以确保它们能够与虚构的交易记录和伪造的单据相匹配。
这样一来,即使有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怀疑,也很难从记账凭证中找到破绽。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千山药机的财务造假行为最终因为监管机构的深入调查和审计而暴露无遗。这场精心编织的谎言虽然一度蒙蔽了众多投资者的眼睛,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和市场的惩罚。
内幕交易
一场精心策划的“逃亡”
在千山药机的财务造假与违规操作案件中,虚构交易、伪造单据并非其全部手段,内幕交易这一更为隐蔽且危害极大的行为同样被牵涉其中。
2017年,一场围绕千山药机实际控制权变更的暗流正在悄然涌动,企业实际控制人刘祥华等人正与其他潜在买家就转让所持公司股份进行秘密商谈。
然而,在如此敏感且关键的时刻,刘祥华却在当年的业绩说明会上向外界释放了截然相反的信号。他声称大股东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一表态与正在进行的股份转让谈判形成了鲜明对比,无疑是在为潜在的内幕交易行为打掩护。
通过公开场合的正面表态,刘祥华试图掩盖公司实际控制权可能发生变更的真相,以维护股价稳定,为内幕交易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然而,正如俗话所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千山药机的种种违规操作最终未能逃脱监管机构的法眼。随着证监会因千山药机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而对公司展开立案调查,刘祥华等人的“逃亡”计划也随之破灭。
这场精心策划的内幕交易不仅未能如愿以偿,反而让千山药机及其实际控制人陷入了更加严重的法律困境。
在资本市场中,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财务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为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严格的监管和透明的信息披露至关重要。任何违规操作都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和市场的排斥。因此,投资者应保持警惕,理性分析,远离违规企业,以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