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性企业在预算编制与绩效考核评价过程中,会遇到内部交易,有内部交易,就必然会涉及内部如何转移定价。
内部转移定价之所以比较重要,因为与组织考核利益直接相关,定价不合理,比如过高,采购方一定会觉得自己吃亏了,利润会受到影响,影响到利润考核。在集团性企业,经常碰到被考核主体间因为内部交易定价合理性问题而相互争吵。
至于如何确保内部交易定价合理性,取决于是否对考核主体有激励性,同时要考虑是否有利于集团整体利益目标实现。
1、内部交易定价机制常见方式
从内部管理角度而言,内部交易定价机制有四种常见方式:分为市场价格模式、内部协商价格模式、变动成本定价模式、完全成本定价模式。
第一种,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是一种最具有激励效应的定价机制,也是最有效率的一种定价方式,适用于企业有外部交易市场,且没有产能过剩情况。一是将内部组织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定价机制,可倒逼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效率,提升双方交易主体积极性。如定价高于市场价格,内
部其他企业不会接受其服务或产品报价;相反,则会接受。二是可以促进分子公司与集团公司目标的一致性;三是最能满足税务局要求,若属于跨国企业,也符合各国税务局官方要求;四是这种机制最为简单,无需集团内部花时间协商。
第二种:内部协商价格
内部协商价格是通过买房与卖方之间谈判来商定转移价格。此情况适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外部没有市场,且存在产能过剩,需要内部交易进行产能消化;另一种是为集团税务、外汇等利益考虑,以促进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一般来说,在有外部交易市场情况,内部协商价格要低于外部市场价格,因为内部交易成本相对较低,部分成本能够避免,如销售佣金提成、销售运费、坏账损失、业务招待费等。
第三种,变动成本定价模式
变动成本定价模式,是指内部转移价格等于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变动成本。一般适用于市场不存在这个商品或服务,或价格不透明,或卖方存在过剩生产产能,或者存在外部市场,但是鼓励公司内部购买。但更多的是针对企业产能存在过剩情况,通过促进内部购买以减少产能浪费,此时卖方也不亏,且对集团公司整体也是有利的。
若涉及国外有外汇限制,或其买方国的税率较低,这样一来通过变动成本交易,降低买方国的整体税负,进而对集团公司整体是有利的。但若产能不过剩或存在外部市场情况下,仍以变动成本定价模式,可能会违反税务局规定,容易被税务局给盯上。
第四种,完全成本定价模式
完全成本定价模式,是指以卖方变动成本为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分配一定固定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此种模式适用于在市场上不存在此商品或服务,或价格不透明;或卖方存在产能过剩;或集团公司鼓励内部购买。在企业没有产能过剩情况下,完全成本法能避免可能出现的亏损,但是也无利润,影响其业绩及积极性;
当有过剩产能时,完全成本法相当于变动成本法上加价,能够促进卖方的积极性;但若固定成本搞的过大,可能会影响内部销售交易促成,从而导致过剩产能浪费。
2、如何应用内部转移定价机制?
在实务中,是否需要采取内部转移价格以及如何制定转移产品价格,取决于如下判断:首先,比较外部市场价格与内部卖方的变动成本。若外部市场价格小于内部卖方的变动成本,毫无疑问,肯定利用外部市场价格,内部卖方业务应终止,否则越生产亏损的越多。其次,若外部市场价格大于内部卖方变动成本,需进一步考虑内部产能是否充分利用。若生产产能得到充分利用情况下,增加内部转移将导致内部卖方减少外部销售市场机会。
此时应评估,内部购买方因内部购买而获得成本节约(如减少采购谈判、供应商关系维护等成本)是否大于内部卖方丧失销售机会的机会成本,若大于,则应鼓励从内部购买,合理的转移价格就是市场价格,内部买卖双方的积极性也不受影响。若生产产能未充分利用情况下,内部卖方增加转移品生产会增加变动成本,但不会增加固定成本,且不会减少对外销售,此时内部卖方应该为内部购买者提供产品,内部交易价格处于变动成本与外部市场价格之间较为合适,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有利。
因此,关于内部交易定价决策,企业应从集团整体角度制定关于内部转移定价的目标指南或制度,规定在什么条件情况下,内部转移交易价格应该如何设定,进而让业务部门知道集团公司整体利益要高于业务部门个体利益。
总结,内部转移定价鼓励的行为:
限制在外面购买更贵的产品或服务,并以此评估业绩;同时,内部供应商应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鼓励买方内部购买。
卖方在正常产能情况下,应以市场价格而不是更高的价格卖给内部。
当卖方有产能过剩情况下,应采用变动成本法或变动成本加价法,应小于日常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