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帆,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也是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拥有20多年政策研究和市场咨询经验,游历50多个国家,每年阅读图书300余本。
何帆的案例研究法
“中国好多变化”“在很多鲜活的案例里”
Golden: 过去我们看经济学家,以大量的数据和专有名词来做分析。看您的书和录制的课程,包括今天分享,您会讲很多故事性的案例,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么我们又有一个疑问,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到底我看到的这些小事能代表一种大趋势吗?
何帆:我其实是继承中国老一辈经济学家,看他们的研究,尤其是当年做农业问题,他们会做大量的调研,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同行更多通过数据做一些计量分析,我们原来也干过不少,会有一些困惑,我到底是不是真的了解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好多变化,不在数据里,也不在教科书里,也不在学术论文里,而是在很多鲜活的案例里。这时候就要自己去跑去看,才能够看得比较清楚。
当然,调研只是为了获得一些素材,还得有思考,回到理论和固定框架,也要回到数据的支持。
Golden:如果说这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那其实没有什么完美的,每一种都会有它的优缺点,为什么现在选择第二种呢?
何帆:做这种数据的好处就是,有很多现成工具,只要有数据,质量足够,用我们做计量的说法就是“跑数据”,把这个跑回归能够做出来,那是比较容易的。
比较难的是找到高质量数据,在中国如果要这样做,可能很多问题就没有办法去研究。假如没有足够的数据,又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那怎么办?
这时候要去借鉴一些其他学科的方法,比如调研就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常用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寻找他们内在的关系,发现一个经典案例,由小见大,把背后的故事讲出来。
从传播的角度来讲,案例能够让背后的逻辑和理论更有说服力,因为大家还是愿意听故事的。
经济学的意义
“像鹰眼一样,从高处能够看到全局,
同时还能聚焦到草地上一只小兔子”
Golden:从您研究的角度看,或者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您认为经济学对普通人的意义,包括对企业经营有什么指导意义?
何帆:在我的理解,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种,主要研究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从经济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关系。 从表面上看,企业关心的是赚钱,经济学跟微观的企业经营没有特别大的关系,但是每家企业、每个组织都是嵌套在社会中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定要把自己的格局上升到像鹰眼一样,从高处能够看到全局,同时还能聚焦到草地上一只小兔子。 做到既能看得很广,又能看得很细,必须要有一些理论支持,经济学恰好一直在观察市场经济的演化过程,会积累很多经过千锤百炼的见解和观点,这些见解和观点对于在实际工作中的企业家而言,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
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与小希望
“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大国的腾挪”
Golden:今天您也讲到,包括之前您的书里也有讲,“大而全”和“小而美”,如果是两种企业战略选择的话(现在“小而美”,我们讲“专精特新”),您认为在本土时代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何帆:中国企业有一个内在趋势,行业集中度在提高,所以整体来讲,中国的企业规模会越做越大,做大做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太大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 比如说很多互联网平台企业,确实做得规模非常大,大了之后,其实提供的是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包括海量的数据和数字化的平台。既然是提供基础设施,就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也理应接受更严格的政府监管。“大”意味着责任,“大”意味着更多监管。
Golden:您这样讲是可以理解的,做基础设施的话,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您提到说希望为中国未来每一年的变化写一部“未来史”,从您观察的趋势来看,中国经济最大的变量是什么?这种变量的变化又有什么趋势?
何帆:我在做调研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出一套方法,用一句话来概括,“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慢变量”是影响长期变化的变量,在中国来看,主要有四个:
第一个是工业化,我们在经历工业化的过程;
第二个是城市化,非常重要,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
第三个是技术进步,对我们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会带来很大影响;
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慢变量是人口因素,人口生育率下降,年龄结构变化。
这四个慢变量,其实可以找到很多小趋势。
像工业化,原来大多数制造业非常困难,但现在,制造业的春天已经到来,“专精特新”受到热捧,以后资本市场上最靓的仔就是“专精特新”,不是原来那些所谓的独角兽企业。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原来关注的都是大城市,现在有一批内陆城市也在崛起,小的县城也会得到更多发展机会。
我们一直是沿着慢变量,去寻找每一个慢变量中每一年出现的小趋势。找准了慢变量,你会行动不慌;看到了小趋势,就能占到先机。
Golden:关于您的第4本《变量》,您提到这本书的关键词是“腾挪”、“大国的腾挪”,能否介绍一下,您将从哪些维度来展开?
何帆:这实际上是我从围棋里面是借鉴过来的一个术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困境,你觉得自己其实能力还是蛮大的,遇到了一个看起来比你更强大的对手,或者你在做一件特别难的事,你觉得这事好像看起来挑战会特别严峻。这时候你想放弃又不甘心,可是如果直接硬冲上去,又未必能干得成。
这时候我们从高明的围棋国手那里学到一招,就是“腾挪”。他会在另外一个地方放一枚棋子。当他下这枚旗子的时候就想好了,这颗子最后会被别人吃掉,也就是会被“腾”出去。但是,要通过这一步,变被动为主动。 如果对手不跟着走,就可以做活,连成一片。如果对手跟着走,就可以牵着对方走,改变局部不利的地位,通过“挪”,把自己的棋连成一片,反而就更容易反败为胜。 所以,我们讲的“腾挪”,恰好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会有很多挪移的机会,通过空间换时间,重新发现自己的优势,按照自己的打法去打,而不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解决所有的问题。可以通过改变约束条件,发挥时间的弹性,更多耐心,更多智慧。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先创造腾挪的机会,先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可能到了明天条件合适了,反过头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很多中国的问题看起来都是无解的,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原来的框架里面跳出来,而一旦跳出来之后,会发现在中国腾挪的空间如此之大。很多原来看起来无解的难题,只要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路,解决的思路不止一个,可以列出来很多种解题的思路,那就能够找到更多的出路。
给CFO和所有人的成长指南
“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Golden:说到“治头疼的办法可能是泡脚”,如果这个道理换到人的知识结构,其实有一些领域是互补的,比如我以前做销售,现在做市场,一直接触的是同一类型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公司和客户都没有变,转过来看市场是有共通点的。可能之前接触的艺术相关的,在这个点上更容易被放大。如果说类似的知识结构问题,我们看看高管的知识结构,比如CFO的知识结构,您觉得经济学对他的意义,或者其他的知识领域,对丰富他的能力结构来讲,是什么影响?
何帆:未来大家一定都是终身学习者,不可能再通过“专、精”,一辈子学一个专业,就能够保证未来做好所有的工作。这时候每个人都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属于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个人的知识体系要量身定做,而且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知识体系不完整的话,可能会出现各类盲点和盲区。所谓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是说让大家变成“万金油”,而是要求你在几个领域有涉猎,强关联。
过去可能很难,但其实认真想想,这件事情没有那么难,因为每个专业的核心思想在高层是相通的。当一个做得很好的CFO去和CTO/CHO对话,可能需要对方给你解释一些技术性问题,但是在“道”的层面应该是相通的。
所以,做得越高越能够跨越学科障碍,迅速进入另一个领域,汲取新的领域里最核心的智慧,再把这个领域的智慧和专业的智慧结合起来,变成一个全才和通才,未来一定是需要全才和通才的。
Golden:从您作为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讲,您会关注哪些领域的研究?或者说在经济学领域,您会关注哪些学者哪方面的研究吗?
何帆:其实涉猎的范围会很广,如果一定要说,最近几年最大的体会是,为了认清未来,必须要看懂历史。如果一定要推荐的话,我推荐大家更多去关注历史,我们自己的历史以及别人的历史。过去一年,我花了挺多时间给自己补中共党史。
Golden:据说这些企业家都很喜欢看共产党当年是怎么带兵打仗,怎么打赢了的。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您也会在不同渠道讲课,但事实上讲的内容和形式是有差异的,您对内容的设定有什么原则和标准吗?
何帆:学校里讲课会不一样,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比如本科生、硕士生的主要特点就是比较好学,你讲什么他就完全听什么。对于EMBA的学生,他的目标不一样,绝大部分不是为了成为经济学家,会挑着学对自己有用的,这时候就要有更多实战的内容。
希望我的学生能得到的,不一定是一个体系,但是要善于培养对思想火花的敏感,善于把别人的思想火花,放到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里面,经过消化之后,自己能够拿来用。所以“知”和“行”合起来,就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高管如何突破认知边界,沉淀进化的力量?
围绕商业增长,高顿从战略、组织、财务、科技、资本、哲思6个维度出发,定义了以人为本的商业价值增长模型。
2022年高顿咨询面向未来的旗舰产品【领象计划】
从突破认知边界出发,沉淀经年积累的经验,伴随思维的进化和升维,碰撞出新的价值增长第二曲线。
第一站,名师赋能,认知进化,突破财务线性思维,融入商业世界。
第二站,走进标杆企业,实地探寻标杆企业成功经验,寻找差异和差距,学习别人的模式,给自己的成长加速度。
第三站,学以致用,训战结合,导师带教,升华能力与认知,实现知识到能力,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第四站,年度盛典,萃取财务高管多年经验,打造一款属于自己的知识性产品,一方面从个体智慧转化为组织智慧,另一方面打造舞台,打造个人IP, 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