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格政】第159期论坛以“2022下半年经济展望与房地产转型”为题,特邀北大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总监、执委会委员徐高,北大国发院经济学副教授(长聘)赵波依次发表主题演讲并展开圆桌对话。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主任王贤青主持。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的演讲整理。
实现既定增长目标难度极大
今天我谈一谈对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看法,以及对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展望。
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4.8%,由于一季度占全年比重较低,只占20%,所以折合到年增长只有0.96个百分点。二季度占全年的25%,实际增长为0.4%(后期补充数据),所以对全年的贡献为0.1%。上半年两个季度加起来大概就是1个百分点多一点点。
年初定的全年增长目标是5.5%,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计算,下半年经济增长要贡献4.4个百分点才行。4.4个百分点折回到半年的增长,需要下半年贡献55%,也就是下半年要增长8%左右,才能保证全年达到5.5%的增长速度。
8%左右的增速是否容易?我认为难度相当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大大超出了我国的潜在增长速度。中国的潜在增长速度大概是6%,这还是比较高的估计。因此,8%远超我们的增长速度。除非下半年经济出现如2020年下半年那种剧烈反弹,否则达到预期的难度极大。
如果下半年只达到潜在增长速度6%,下半年只能贡献3.3个百分点,全年不到4.5%(4.36%)的增长速度。
但我认为,5.5%的增速目标并不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下半年能够平稳恢复到潜在增长速度6%就好。我的担心是,达到6%也有很大难度。这一判断是基于我们去年下半年以来导致经济增速下降的因素。
为什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这么快,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防疫,另一个是房地产大幅下降。
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效防疫机制
今年的疫情和2020年的疫情不太一样,2020年病毒传播力没这么大,所以那时我们采用的清零办法非常有效,而且中国是在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因此,我国经济从2020年5月就开始恢复,直到去年上半年,经济恢复都非常好。但是今年的奥密克戎不一样,传染性极强,想完全防御住的难度极大。另一方面,由于快速清零变得异常困难,我们的防疫措施就比2020年更严格,结果使消费受到很大限制。
我们在2020年防疫时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是分权,各地自己操作。今天,分权防疫产生了很大问题,尽管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禁止过度防疫,但由于各地疫情防控的标准不统一,导致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大大受限,极大地影响经济活动,尤其是对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中国经济的火车头造成巨大影响,这两个城市的人员流动变困难之后,对全国的影响更大。
下半年,中国经济要复苏,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长效的防疫机制,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经济就无法稳定复苏。病毒不可能根除,这是个科学问题;人类最终要和病毒共存,这也是个科学问题。但是,共存不等于躺平,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像别的国家一样什么都不管。
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应该把现在的“社会面清零”变成“社会活动面清零”。加上“活动”两个字,就是参加经济活动的人不能有感染。公共场所实行3天或者7天的核酸阴性要求,现在核酸检测的网点已经布得非常密,民众也已经接受。如果检测到感染,居家或转入方舱隔离,保持社会活动面无感染者即可。
第二,把现在按照小区甚至按照行政区分类监控的办法,改成按小区监控,最好能再进一步,精准到以居民楼单元为单位来监控。现在很多地方只要看到北京、上海来的人就直接隔离,打击面太大。人员流动不起来,经济怎么可能活起来?
第三,不再大规模异地隔离。把成千上万的人拉到别处隔离,耗资巨大,没有什么好处。完全可以就地在方舱隔离,没有感染的居家观察。
第四,应该把全国各种码统一起来,把各地的防疫政策统一起来,解除国内对所有旅行的限制,只以核酸为准。不能像现在这样,经过上海就不可能回北京,必须绕到别的地方待好多天。虽然行程卡已经取消了“星”,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最后,要开放国际旅行,中国跟世界不能隔离。实际上,中国在过去两年里没有跟世界隔离。我坚决反对世界在跟中国脱钩的说法。数据显示,中国跟世界是在挂钩,而不是脱钩。
没有任何人能够确切预期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进化路径。因此,我们在防疫措施上要有一个基本的准则和平稳的过渡。对于国外来的人,当然我们还是要做预防、检测,但现有防疫措施可以适当放松,方便大家往来。
调整房地产业政策
导致上半年增速下降的第二原因是房地产的断崖式下降。我们对其影响估计不足。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有多大?有人计算是17%,我们100多万亿GDP里有17万亿左右源于房地产的直接或间接贡献。房地产是个长链条产业,不仅仅是把房子盖起来,盖起房子之后要装修,装修要有装修材料,之后还要买家具,买电器等等。房地产能把整个消费带动起来。
今年上半年,排名前100的房地产企业,其地产销售下降51%,有史以来没有发生过这种“腰斩”。当然,销售额下降51%并不意味着房地产的增加值下降51%,不能完全对应。但无论如何,由于房地产占GDP的比重实在太大,所以其它行业必须要超额增长才能弥补房地产挖的这个“坑”,难度非常大。今年6月份,房地产数据有所好转,但能否持续则有待观察。
为什么房地产有如此巨大的下滑?有人说由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房地产进入了调整期,这可能是长期因素,然而长期因素很难导致短期的急剧下降。有人把短期急降的原因归于房地产负债太高,但即使负债高,如果没有外力推动,也不会“雪崩”。
我个人认为,房地产下行的主要原因就是“三条红线”政策。
中央三令五申要让房地产健康发展,要求各地因城施策。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出,今年两会又再次强调,地方也开始行动,力度仅次于2016年那一轮。但2016年地方政府一行动,房地产业很快上涨,今年却不行。有人归因于百姓手里没钱了,这也不完全对。2020年疫情那么严重,房地产上涨20%多,所以跟疫情和老百姓的收入关系不大,跟银行和老百姓的信心关系更大。
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信贷下降53%,是断崖式下降。因为房地产企业在新政后断流,房子烂尾,老百姓是理性的,看到房地产企业流动性不行,买房有风险,就不会出手,更何况买房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银行也一样,看到房地产企业资金出问题,贷款就容易成为坏账,惜贷也是理性的选择。
我们应正确认识房地产信贷。宏观经济学里有“金融加速器理论”,房地产就有金融加速的作用。房地产制造资产,有资产就可以抵押借钱。反之,一旦房地产信贷收缩,整个社会的信贷也会跟着收缩。因此,如果打击这个起“金融加速器”作用的行业,经济就会收缩。
中国老百姓的房子够住了吗?我觉得还远远不够。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少得多。有人说,那么多房企因为高负债即将破产倒闭,带给中国系统性风险。但问题在于,高负债率是房地产的行业特性,不能拿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简单参照。现在一下子给房企断供,使它们无处借钱,流动性只会更差,倒闭得更快,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更大。
我们都在不断看到房企失败的案例,其中也不乏大型房企。但它们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热衷于多元化,把建房子的资金拿去做其他用途,比如造车、VC等,投向了他们原来不擅长的领域,导致亏损。专注房地产的企业并未出现大问题。不能看到个别房企出问题而否定整个房地产市场,全部整顿,这是不对的。
我个人认为“三条红线”的错误要尽快承认和改正。尤其是第一条红线,提出扣除预售款之后的负债率不能超过70%。然而我们的房企就依赖预售款,也许这本身不对,美国和其它国家都不这么做,但政策应该给房企一个缓冲期。大约一半的房地产企业都踩了这条红线。第二条红线,即净资产负债率不超过100%还算可以。第三条红线要求现金短债比不低于1,令人费解。如果我手里有大量现金,何必去借贷?我们为什么要发展金融,就是大家手里原本没那么多钱,又想做事,只能先借贷。
因此我认为,中国经济下半年要想有像样的复苏,离不开对房地产业“三条红线”的调整。
如果我们既能对防疫政策调适,又能对房地产“三条红线”做出好的整改,达到中国经济6%的潜在增速,甚至实现7.8%,从而使全年经济实现5.5%的目标依然可期。否则,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难度非常大,而且不排除因为经济严重不景气而引发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