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田茂永
在国内,一提到转基因食品的话题,马上就会将原本和睦交流的一大群人迅速撕裂为两个剑拔弩张般对立的阵营,当然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管窥中国生物技术的科普、研究与应用推广上,仍然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
一个乐观的迹象是,生命科学领域正在成为这两年国内资本关注热度**的领域。作为最早在这一领域独自深耕18年的华大基因,也悄然开启了自己的IPO进程。为此,《首席财务官》**专访了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陈轶青,来回溯资本聚光灯下国内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路径,探寻已在全球生命科学产业图谱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华大基因下一步的战略规划。
“对于华大来说,它更想做一个桥梁,希望中国的生物技术取得革命性的进步,这从华大在历史上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也能看出,我们已经站在了未来产业的先锋。而对于对我个人来说,如何让技术和商业有更完美的结合,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挑战。”肩负华大基因IPO任务的陈轶青在华大基因博物馆里对《首席财务官》娓娓道来。
开放式心态的产业观
华大基因创始人、董事长汪建一向被视为国内生命科学整个产业的“教父”,但在陈轶青看来,这个教父的地位并不仅仅来自于华大基因的产业成就,而更多地是代表着业界对其胸襟的钦佩,“汪建老师一直认为,整个行业都起来,才是更值得期待的局面。”
在2016年中,艾瑞咨询发布了《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榜:TOP300》,盘点了互联网金融、智能手机、汽车交通、医疗健康、房产服务等多个行业的互联网企业估值排行,其中一共有21家医疗健康行业的互联网公司进入这一榜单。其中,平安好医生、华大医学、微医集团三家公司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从过往的案例来看,对于旧部创业持较宽容甚至鼓励态度的,通常都不是传统行业,大多是TMT行业,而华大对自身的定位和行业的认知,恰恰落脚在生命科学的信息处理技术领域。“最早基因测序的技术是凝胶电泳法,后来一代测序仪结合电脑技术开始半自动化操作,但底层技术没变。甚至我2002年在交大读生物的时候,还是在做凝胶电泳。华大的技术探索是和美国的同行保持同步的。在二代测序技术升级的浪潮中,华大当时选择了美国当时行业中最小的一个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在基因测序的应用当中,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获得有价值的遗传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很多传统行业视角的人的思维。这是信息技术驱动的产业。但恰好二代测序仪的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提高了测序的速度和准确性。”陈轶青表示。
与传统生命科学产业视角的不同,赋予了华大基因极大的开放式产业心态和广阔的公益式产业视野。在2016年底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深商大会之“精神与情怀”论坛上,汪建直言,“过去是一个工业时代,现在正在进入生命时代,工业时代的结局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生命时代就是把自己生命能不能掌握起来。”在汪建看来,华大基因在产业上的布局、行业人才的培养等诸多投入,“现在到了能够造福大众的时候。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这种战略机遇在过去的两百年是没有过的。”
事实上,作为全球**的基因测序机构,华大基因一直努力地平衡着公益性研究和产业盈利的双重目标。“从CFO的视角来看,华大并不是一个完全能从报表上理解和描绘的一家企业,它对生命的价值,对未来探索,都具有极大的价值外延性。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在大数据、大人群参与覆盖的基础上如果能建立这样一个着眼于‘治未病’的医疗体系,能为政府的科学决策和降低社会总医疗支出,都会带来显着的帮助。”有着8年会计师事务所经验以及券商项目管理经验的陈轶青认为华大基因的产业定位与公司估值具有很强的价值溢出效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华大基因是用了边做产业边搞研究。所以我们也希望能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通过社会的关注、资金的投入,带动技术进步,希望这一模式能成为一个新的带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动力,当然这也是我们期待更多社会资本与华大基因深度结合的初衷。”
蔓延式爆发的市场观
从1999年参与举世瞩目的全球人类基因组项目以来,华大基因第一阶段的发展重心始终聚焦在基因测序领域,苦于资金掣肘,一直未能拉开先行者的领跑距离。直到2010年华大基因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测序仪Hiseq2000,一举成为全球**基因测序机构,这也是Illumina迄今**一笔订单,也是其一年半的产能。
“华大基因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它在基因测序领域所建立起来的技术壁垒。Illumina这笔订单是一个决定性的举措,首先独占了市场,建立了较高的市场壁垒;其次提升了华大整体的研究水平,在华大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可以拥有远比五六十岁的**专家还要好的技术环境,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表迅速成为《自然》、《科学》上的论文。这在国内原有的生命科学研究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是生化专业出身的陈轶青对这样的研究环境也颇为羡慕。
当华大基因注意到技术工具的进步迅速带动了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水平的突飞猛进之后,汪建开始思考如何能在工具上取得更前沿、更自主可控的技术进步。2013年3月18日,华大基因宣布以1.176亿美元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下简称CG)的全额收购。“收购CG之后最直观的挑战就是怎么管这个团队?我们经过了整整3年的磨合期。后来我们在国内组建了一个团队,派出到CG,去全程学习整个设备的研发。当时CG外方管理团队想法是把基因测序越做越大,但是我们这边的想法恰恰是反过来的,如今的市场走势也证明我们的看法更符合产业发展的大方向。最终这个派出的团队成功地实现我们自主研发的目标,到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这个整合是成功的。”陈轶青对此解读道。
更为重要的是,华大基因通过对整个行业底层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抬升,使得整个基因测序行业引燃了生命科学大数据产业应用的市场大爆发。我们不妨顺便“脑补”一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深圳国家基因库执行主任徐迅教授对国家基因库这一“生命科学领域大数据银行”的深度解读,“目前国家基因库的存储样本量已达千万级别,未来还将达到亿万级别的存储规模;数据存储容量已达60Pb,未来将高达500Pb。同时国家基因库保存的样本数据覆盖范围广,涉及:疾病、健康人群、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海洋资源等等。无论是样本还是数据,我们的存储能力都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此外,在功能设计上国家基因库不仅有样本和数据的存储平台,国家基因库不仅仅进行样本和数据的存储,还建立了数字化平台和合成与编辑平台对基因数据进行‘解读’和‘编写’,具有了自主产生数据的能力,可自产自存及应用开发能力,并以“存、读、懂、写、用”为建设目标,打造既有数据又有可溯源实体样本的新一代基因资源库、信息库、知识库和工具库。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存储的样本数据,为科研和产业转化平台和数据支撑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点。仅仅只是我们自己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些大样本、大数据的解读和分析的,所以国家基因库是一个公共平台,是对全国提供公共服务的,包括科研机构,也包括产业化机构,我们希望国家基因库不仅仅是提供技术科研的对外服务,也提供产业化孵化的功能。”
此外,陈轶青还特别提到了华大基因未来事业的两个前景,“我们在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也开始自己的布局,主要出发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命更有质量的延长。我们旗下有一个华大运动,如何探索科学的运动和生命的关系,另外还有一个产业孵化器,也是希望能将我们发展的经验帮助到更多的机构。”
融入式管理的财务观
在2014年种种机缘巧合之下,陈轶青有感于汪建的盛情相邀与整个团队的创业激情,决定加入华大基因。摆在陈轶青面前的主要挑战在于,就是如何让资本更好地理解华大,同时也让华大更好地理解商业。
“由于华大基因绘制了一幅恢弘的产业图谱,如何能在商业上取得预期的成功?我们感觉当前的基因技术的迭代,有点儿像IT领域的摩尔定律,每3个月成本下降一半性能却提升一大块,可能我们这个领域成本下降一半还要多。对我来说,如何让技术和商业有更完美的结合,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挑战。”有着丰富资本项目经验的陈轶青觉得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仅是对外部投资者和产业相关者,而且对于华大基因内部管理上也有着巨大的创新空间。
对于这样一个创新能力十足的多业态产业集团,陈轶青也坦言,基于业财融合视角的财务管控挑战并不轻松。“在传统型的企业,风险的控制和内部的管控,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和管理工具来应对。但在华大基因,很多的事情是全新的,没办法用现成的制度来约束,技术的**、商业模式的探索,都非常的超前。我们只能从底层设计的角度来多想一些办法,比如我们把财务团队和法务团队,派专人深入到业务一线。这样一来,我们把从制度层面的落后,通过团队融入的方式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事前控制。”
而在财务团队的绩效考评上,陈轶青也大胆地在2016年做出极具魄力的大调整,把整个财务团队的业绩分成两部分,业务财务的50%考评权重直接交给业务部门来衡量。“所有人都在谈业财融合,但我们理解业财融合不仅仅是在一起办公,更要从业绩考评上给予体现。目前这个改革效果是的整个事业部得财务体系响应更快,流程更顺。”
陈轶青另外一个堪称创举的财务变革举措就是着手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我们产业公司有110名财务团队,2015年开始做共享服务,现在共享中心有30多人,也是在初期运行,2017年就开始全线运行。我们经过反复遴选,最终请中兴通讯的财务云团队帮助我们来实施共享中心的建设。选择中兴通讯财务云团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中兴自身的财务共享已经运行了10多年,完全是通过自主建设走出来的,经验非常丰富;第二,我们两家公司都在深圳,相对交流方便;第三,两家公司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流程上、项目管理上,都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
展望2020年的发展前景,陈轶青给出带有典型的华大基因思考模式的两个维度上的衡量指标,“一个是产业公司希望能形成50亿元产值,同时国内一半孕妇使用华大的产品和技术来预防生命缺陷。”
CFO小传 >>
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FO陈轶青
2014年9月-至今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CFO;
2010年6月-2014年8月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东方花旗证券有限公司 副总裁;
2006年-2010年5月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分所 高级审计员;
上海交通大学食品与科学学士学位;中欧金融MBA在职研究生;
中国注册会计师;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
【版权声明】:本文属**文章,版权归《首席财务官》杂志社所有。尊重原创,若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