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减持动机

高管减持动机

未知2016-07-12

  限售股解禁为高管减持的外部动因

  由于历史原因,在2005年之前,由国企股份制改造产生的国有股多不上市流通;同样,其它公开发行前的社会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国有股也不上市流通,这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后来,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企业所有股份自由流通买卖。按照证监会2005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规定,股改后的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自改革方案实施之日起,在12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转让。

  2、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在前项规定期满后,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12个月内不得超过5%,在24个月内不得超过10%。取得流通权后的非流通股,由于受到以上流通期限和流通比例的限制,被称为限售股。

  对于新IPO上市公司的限售股,新股上市日起3个月,网下配售股票上市流通。上市日起1~3年,原股东的限售流通股陆续上市流通。限售流通股的锁定期结束后,持股人可以直接按照市价减持,不需要支付对价。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限售股的禁期是1~3年,在此期间,限售股逐渐上市流通。当限售股上市流通之时,高管减持的通道自然也就开启了。

  高管减持的内部动因

  高管减持的目的主要有四类:个人投资回收、代表投资机构的投资回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融资、个人财富追求。

  从投资回收,获取资本利得的角度来看,高管减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种前瞻性判断。即,高管对未来股市行情或手中所持股票的未来预期价值持看空态度,由此引发减持行为。

  此外,当高管兼任所在公司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的高管,他们中不少人将上市公司不断升值的股票变现后投入子公司,取得的融资数目较大且成本低廉,这也逐渐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融资的手段之一。

  “大小非”高管减持流程与途径

  “大小非”在股改之前是非常普遍的一个专业术语,所谓“非”是指非流通股,“小非”是指持股低于5%的非流通股,持有非流通股大于5%的就叫“大非”。在股改后,非流通股可以流通交易了,持有者将手中的非流通股抛出套现的现象就叫“大小非减持”。

  大小非减持无非就两个目的,一是为套利,还有就是为了避税降低成本。大小非减持可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协议转让或大宗交易等渠道来实现,二级市场上交易可通过K线图看出成交量,而大宗交易,则可通过公开发售、配售方式进行,经协商、询价、投标流程来实现大小非减持。值得注意的是,大宗交易超过一定的标准就要发布公告。

  2008年5月,上交所公布《大宗交易系统专场业务办理指南(试行)》,具体规定“大小非”减持比例达到5%的,应在3个交易日内公告,且在公告后的两个交易日内不得再进行买卖。作为大宗交易的出售方,具有信息披露的义务。除了需在交易后发布公告外,持股大于5%的公司股东因减持股份,导致持有股票比例低于5%的,应在2个交易日内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或战略投资人因减持股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出现变更的,应发布权益变动报告。此外对于已实施股改公司的股票,持股5%以上的股东每增减1%都必须公告。

  而根据《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计划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应当在首次卖出的15个交易日前预先披露减持计划。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拟减持股份的数量、来源、减持时间、方式、价格区间、减持原因。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三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一。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股份并导致股份出让方不再具有上市公司大股东身份的,股份出让方、受让方应当在减持后六个月内继续遵守上述适用于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规定。

  市场缘何不信任高管减持

  高管作为实际经营者,对企业内部情况更为了解,通过统计分析,多数高管的减持行为发生在公司发布利好消息之后,这种现象本身就让人怀疑,按照一般认识,公司业绩预增,高管作为公司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公司创始元老,应当对公司未来发展更有信心,而减持套现行为则是对眼前利益的追逐和对未来持有股票带来的利润的悲观态度。这是由于股价畸高带来了巨大逃离诱惑,更深层次分析,又不能不令人怀疑高管是否有为求高额利得而粉饰业绩、夸大事实的嫌疑。

  利空、利好的相对性

  高管减持通常意义上是利空消息,这是因为,通常意义上,减持意味着对公司前景或股价后市不看好;高管增持,意味着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但是,另一方面,为了能让抛售的价格高一些,减持的相关利益方会想办法提前将股票价格做上去,利空提前出尽,减持发生反而变成了利好。

  董秘减持的特殊性

  董秘看好自己公司,为何从来只减持不买入呢?一则是麻烦,二是无法波段操作,三是25%的天花板。“麻烦”是说容易碰上监管红线,董监高转让自家公司股票的窗口期包括定期报告公告前30日、业绩预告前10日、重大事项附近交易日。董监高买入自家股票后6个月内不能卖、卖出后6个月内不能买,增持的股份也只能减持25%——每年第一个交易日,按登记在其名下的所持自家公司股份的25%计算年度可减持额度。所以,董秘减持所得资金,除了改善生活,就是投资其他股票。一般意义上高管减持所传递的负面信息在董秘减持这里具有特殊性。

  怎样减持更具有建设性

  同样是高管减持,个股的股价走势也会出现明显差异。一般情况下,一旦控股股东、高管无征兆减持,股价就会跌;有时候,甚至会暴跌。

  对此,主要是因为预期的不一致导致了股价走势的差异。

  公司高管作为市场参与方的一员,对于资产配置也有自身的计划安排。当高管对于现金资产需求迫切时,减持可以作为一种套现手段。显然,此时的减持行为并非高管看空公司。问题在于,如果依法、透明、有序的减持程序缺位,及时的信息披露缺失,市场出现恐慌情绪就不足为奇。如果前期控股股东、管理层减持,是无征兆的减持。市场参与者往往会被打个措手不及。更为重要的是,还不知道后面会减持多少、怎么减持、何时减持。市场参与者自然与控股股东比赛跑路,股价也就随之大跌。

  如果想避免市场措手不及的反应,更有建设性地减持。市场参与者、大股东、管理层对此形成共识,提前和市场打好招呼是有效的方式。如何减持?何时减持?让市场参与者心里有个数,也就使得预期不一致问题能够得以缓解。这也说明了市场参与者最担心的不是确定性的压力,而是不确定的风险。所以,随着控股股东、高管们的认识提升,使得他们在减持之前,提前与市场参与者沟通,稳定了市场预期。因此,对于那些有业绩支撑、真正能够实现高增长的股票,如果原始股东能够释放一些筹码,例如,公司的“小非”抛售,此时机构是非常愿意接盘的。而且筹码拿得越多,对于股价的拉升也越明显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减持也是实现公司股价“轻装上阵”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如果有基本面支撑,减持行为公开、透明、及时披露,部分市场参与者反而会在减持石头落地后开始暇想:控股股东如此强有力的、有底气的减持计划,或许会有一系列利好政策配合,以减缓对二级市场的抛压。所以,市场参与者反而加大了操作力度,进而驱动着股价的上涨。

点击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推荐

索取:《2022年课程体系计划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