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并明确了“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思路。一方面,产能过剩犹如“恶性毒瘤”,是当前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医治的“病症”;另一方面,在“去产能”背景下,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内企业的资产价值也面临着减值侵袭。
产能过剩导致资产价格下降
一般认为,产能即生产能力的简称,即为成本**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过剩状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总供给为一定时间里总需求相对过剩,另一方面是总需求为一定时间里总供给相对不足。
根据经济学中的供给理论,过剩产能最直接的一个后果是行业产品价格大跌,效益大幅滑坡。以钢铁行业为例,由于产能过剩以及需求增长的放缓,钢材价格大幅下跌。钢铁价格、利润率甚至可以开玩笑地说“不如白菜”,而且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按照相关会计计量方法,市价发生明显减损的资产往往也是减值风险极大的资产,过剩产能下的资产价值阴跌是“去产能”对资产减值的首要影响路径。
此外,由于大量过剩产能恰恰都来自于政府投资、政府担保与变相担保(如投资商以政府的土地抵押向银行贷款)和政府贴息,当这些产能不能形成有效供给时,就会产生大量呆账、坏账乃至死账,对金融系统的相关企业,也会带来应收项目的减值损失。
去产能导致资产闲置
所谓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产能的形成需要资金、资源的投入。如果所形成的产能不能产生有效供给,那么相关项目便无法有效地创造价值,前期投入也会成为长期难以收回的沉淀资本。去产能意味着对过剩产能的剥离,这一剥离过程中也会伴随着资产减值的阵痛——闲置或废弃资产不再产生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企业只能对其进行重估价值,资产减值也就“应运而生”。
上游“去产能”
导致下游产能过剩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一条健康的产业链能使上下游企业的供给需求维持均衡,或者至少维持动态平衡状态。去产能形势下,对于相邻产业链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也会面临产业链维度下的资产减值冲击。以船舶制造业为例,由于严重受制于上游钢材价格的影响,在钢铁行业全面去产能,钢铁价格走低的情况下,钢铁行业企业经常面临下游客户取消订单的状况。这种逻辑不难理解——湖北鄂州的一家造船企业曾承接价值6000万元的订单,国外买家是在钢铁板材每吨价格近5000元时下的订单,但随着钢材板材价格降至每吨3000多元,外商受到“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影响,选择弃单。事实上,整个2015年,全国造船完工量41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1%;但承接新船订单量312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7.9%。上游“去产能”带来下游的产能过剩继而引发资产减值的风险不容忽视。
去产能背景下,资产减值愈发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要素。固然,减值损失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因为其对企业运营、估值都有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减值大势”下,识别企业运用资产减值手段耍弄花招也是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方面。从我国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减值处理的“奇技淫巧”。
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上的制度缺陷:资产组的认定问题
资产减值评估的评估对象对应着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对象,归根结底,评估对象界定的关键是要方便减值会计中可回收金额的确定。确定可回收金额需要预计各项资产的现金流入,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某些单项资产无法预计其单独产生的现金流入。
我国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通过引入“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通过确定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按其账面价值合理分摊解决了总部资产和某些单项资产无法确认减值的问题。“资产组”的认定除了要满足其产生现金流入单独于其他资产,还要考虑管理对其生产管理的方式和对其使用或处置方式。评估人员在进行资产减值评估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紧扣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会计准则对于资产组的规定仅仅是停留在概念性的指引上,没有相应的对实务操作进行指导。比如资产组中是否包括流动资产或仅包括长期资产?有的评估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将营运资金(占用的流动资产扣除企业占用别人的流动负债)也纳入资产组,甚至是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等等这些,所有这些都需要结合中国会计准则及其讲解去理解去判断,进而合理确定减值测试的对象和范围,从而明确评估对象和范围。但是会计准则和评估指南都仅仅对固定资产常见的资产组合。
资产减值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资产减值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主要在于企业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首先,企业可以在某一业绩好的年度计提一定量的减值准备,在以后某一业绩不好的年度转回,达到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又如“一次亏足”现象,企业在当年度预期财务目标不能实现时,干脆大量计提减值准备,使得当年出现巨大亏损,在以后年度转回实现盈利。其次,企业也可以在当期计提减值准备后,以后期间少确认成本费用以增加利润。当期利润稳健了,以后期间利润却并不稳健。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成本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比如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账面价值减少,在折旧率、折旧方法、残值率不变的条件下,以后各期因折旧额减少而使得利润额增加。诸如上述手段都会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造成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