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股权质押下的治理黑洞

评论:股权质押下的治理黑洞

未知2015-08-20

  作者‖马军生(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高级会计师、咨询公司合伙人、北京财税研究院研究员)

  从法律角度来说,股权质押是一种正常融资担保行为,但其对资本市场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值得关注,尤其要警惕股权质押以后,控股股东所承担收益和风险发生变化,导致公司治理发生异化。股权质押的潜在风险,需要资本市场相关主体予以高度重视。

  股权质押融资可能成为控股股东的套现手段。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所持股份通常都存在锁定期,譬如承诺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发行前持有的公司股份,这种锁定期的制度安排,原本是希望公司上市之后,控股股东保持相对稳定,将控股股东与广大流通股股东利益绑定在一起,防止控股股东利用上市高价套现,但通过股权质押融资,一手押出股票,一手拿到现钱,控股股东却可能变相套现或“曲线”实现股权转让。

  股权质押融资存在掏空上市公司的资产风险。如果用实物资产质押,质权人可以占有质押对象。但股权质押之后,公司控制权仍掌握在控股股东手里,控股股东可能会利用控制权去掏空公司资产,留下烂摊子给各类债权人,就好比房东将房产证押给债权人,但却把房子拆掉卖了然后跑路。

  股权质押融资加大了经营决策的道德风险。控股股东将股权质押后,可能更倾向于从事高风险业务,因为如果冒险成功,高收益归公司股东;如果失败,可能将烂摊子留给债权人一走了之。从质押融资的资金融出方来说,所获取的潜在收益是有限的,承担风险却是无限的。股权质押融资存在债务放大风险。假设某自然人A有1亿元资产,用该资产成立公司后,再以公司名义借款1亿,则公司总资产2亿元,负债1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0%;此时如果继续向银行申请借款1亿元,银行考虑到公司债务风险,可能拒绝增加授信。但如果A以其持有的公司股权质押融资1亿元,对公司资产负债率没有任何影响。而事实上,对A来说,控制资产达3亿元,负债2亿元,实际资产负债率已上升到66.7%,相当于A用1亿元资产借款两次,一次以资产形式抵押借款1亿元,另一次用股权质押形式借款1亿元,好比一只羊上剥了两张皮,这对债权人来说,潜在风险无疑非常大。再以超日太阳为例,有分析师表示,“担保、股权质押、公司债等常用的融资方式,都被超日太阳用遍,甚至把应收款转为融资借款较为超前的融资方式都已用到,可见其对资金的渴求已经达到不正常的地步。”如果公司本身资不抵债或陷入困境,这时股权质押基本上起不到担保作用。存在股权价值大幅贬值的风险。公司股权本身属于剩余权益,价值波动幅度很大,一旦公司经营陷入困境,股票往往一文不值。超日太阳在2011年时,股权质押融资时股价处于高点,目前股价仅相当于当时股价的六分之一左右。

  当然,尽管股权质押存在上述潜在风险和弊端,笔者并不主张“一刀切”加以禁止,而是提醒市场各主体在充分认识股权质押风险的基础上,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资料来源:除开上文中已提到的作者和网站,本文参考资料来源还有《内蒙古电大学刊》,《会计改革与创新》,《董事会》华夏日报,创业邦、证券时报网,wind数据库,虎嗅网,华夏时报,《论股权质押》——饶新刚硕士论文,中国经营报,湘财证券研报,21世纪经济报,东方财富,经济导报等】

点击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推荐

索取:《2022年课程体系计划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