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众多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纷纷启动私有化,计划回国内A股上市,这回归娘家的浪潮之中,到底有怎样的玄机?让我们首先来剖析这一跨境转板现象背后的推动力。
1、“home bias”的影响
跨境转板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和理念的差异。一方面,投资者往往会有“本土偏好”(home bias)心理,会更倾向于将大部分资产集中在最熟悉的本地市场;而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出发,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容易相信对自己所熟悉的资产类别拥有信息优势,因而本土偏好的程度一般较高。另一方面,在非本土市场上,投资者一般对于外来的企业没有足够的了解,企业所讲的故事也无法获得其理解与认同,市场自然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企业估值。但如果企业回归本国进行再上市,同文同种,熟悉的社会环境与本土文化,投资者就能够与企业有更方便、更良好的沟通,企业的影响力也能随之扩大。
2、国内政策的推动
中国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之所以选择在海外上市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本身无法满足在国内主板上市的条件要求,于是包括像搜狐、京东、阿里巴巴等这样的企业,只能通过采用较为复杂的VIE结构,不惜花费较高的融资成本,选择在国外的资本市场上市以融得资金,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而随着我国互联网公司发展的浪潮,国内资本市场也开始注重对互联网公司开设特殊渠道,以帮助其能在国内筹集到所需资金。6月4日通过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确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创新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这项政策的利好,推动了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以及中概股从美国市场的回归浪潮。
3、商业模式易接受
在国外上市的公司主要属于互联网或高科技企业,像达内科技、途牛网、迅雷、新浪微博等,这些企业虽在美国上市,但其主要的业务仍是在国内发展。然而首先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主要由美国当地人构成,对于主营业务在国内的企业,其较难获得关于公司发展的信息,即使市场会定期的公告或临时公告重大事件,但也会造成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信息缺失;其次,对于这些互联网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如何盈利而是商业模式的发展,但对于美国的投资者,就难以理解中国目前的互联网市场,造成他们很难判断这种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前景;最后,如果以海外投资者的角度看待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身处互联网十分发达环境的他们,或许认为这种商业模式并不具有任何的新意,而其恰恰在中国正风靡一时。
4、实现价值的修复
这是海外上市的中概股选择回归国内市场比较普遍的原因。由于不可避免的文化和规则差异,海外投资者可能无法对中国的概念股给出一个中肯、准确的市场反应,就像第二个原因所说的,当企业存在的商业逻辑不被理解时,中概股价值就会存在被低估的可能。同时,由于自2010年以来浑水、香橼等做空机构发起的对中国公司的大规模“财务打假”,以及后续SEC的介入调查,使得整个市场的投资者对中概股信心低迷,造成海外中概股的市场估值普遍低于中国国内市场。如,最近从美国退市回归主板的暴风科技连续多日涨停,或许其在国内商业模式更容易被接受,能够为企业融得更多的资金。因此,上市公司从提升公司价值、重塑信心的动机出发,回到估值较高的国内市场重新上市的行为,成就了中概股的回归浪潮。
5、躲避严格的监管
在美国资本市场,由于法律和监管制度的完善,使得中国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可能遭受惩罚成本较高的问题。仅仅美国的集体诉讼制度就会让中概股企业吃不消,截至2014年年底,已有逾10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对聚美优品提起了集体诉讼,指控均围绕聚美优品的IPO展开,使其股价大幅下跌。其实,中国企业在美国触动的监管红线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33年证券法、一个是1934年证券交易法。在美国,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所有外国公司意欲申请美国上市,必须和当地公司一样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国会授予SEC行使权力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保证上市公司不存在财务欺诈和提供误导性的信息、以及其他违反各项证券交易法的行为,否则将面临民事诉讼,这项法律的存在使得资本市场建立起全民监督制。显而易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力度还不够,这也是中概股乐于回国内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6、维持成本的高昂
公司愿意承担上市前期繁重冗长的准备工作,并支付律师费、会计师费等一系列高昂的中介费用;上市之后仍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文件报备、信息披露等方式接受公众监督、维持上市资格,目的是为了能在有效的资本市场获得充分的融资。但是如果公司遭遇缺乏活力的市场状况,投资者投资热情或能力不足,市场长期低迷,股票缺乏流动性,会导致上市公司的股票没有融资的可能性;又由于股价随股票供需关系而波动,所以缺乏流动性的股票也会间接导致市场上的股价走低。而在中概股不受国外的投资者追捧的情况下,股票流动性不足,再次融得大量的资金较难,还要定期支付相关的市场费用,可谓得不偿失。而此时,正逢国内资本市场牛市,大量的资金都在等待中概股的回归,可谓时机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