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政府补助

走近政府补助

未知2015-05-13

  “政府补助”为何物?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这样定义: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其中,政府包括各级政府及其机构,国际的类似组织也在其范围之内。

  政府补助是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针和政策,按照特定目的,直接或间接向企业提供的无偿资金转移,是政府扮演“扶持之手”最直接的手段。

  起源与变迁

  1949年建国后,以转轨经济为背景,政府给予企业补助的根本原因是国有企业承担的“政策性负担”。除了那些转轨以后新建的企业之外,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从以前的经济体制中继承了一些政策性负担。而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所造成的亏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能通过财政扶持方式进行补偿。

  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施放权让利的经济体制改革,地方政府拥有可自主支配的财权,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在财政控制权提升的同时,其介入地方经济活动追求自身利益的激励也日趋增长。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地方政府为争夺资源与利益,往往积极干预经济,而政府补助便是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在我国的重新恢复为资源在地区和企业间的分配和流动提供了新的媒介,那些已上市或行将上市的企业,将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视为一种“低成本融资”的手段,采取各种方法满足上市、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要求。为了抑制对资本的恶性竞争,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证券监管部门对公司的上市及上市后的配股权、增发权等资格条件做出了规定,除了产业政策等软性规定外,主要采取了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标准的硬性指标要求。因此,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帮助本地区企业赢得上市资格和配股、增发权,常常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帮助企业提高业绩,满足监管部门制定的这些硬性指标要求。

  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提供的支持一方面可抑制本地区资金的外流,另一方面还可将其它地区的资金吸引到本地区,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盈余管理现象之一。为了在资本市场中争夺资源,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对上市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税收补贴和收入补贴。事实上,这不仅扭曲了会计信息,还极大地导致了税务竞争现象。

  总而言之,政府补助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出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各国政府和组织常常以一定的形式给予企业各种补助或援助,以引导行业的发展或者抑制某些经济活动。

  西方发达国家通常以创造社会就业和支持行业和地区发展为动机,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特殊的制度背景,地方政府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有着直接联系,上市公司的数量和业绩一定程度也代表了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因而政府存在明显的地区经济保护主义的思想。因此地方政府出于实现融资,扭亏和保壳的目的,帮助当地企业通过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点击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推荐

索取:《2022年课程体系计划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