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一个谋生的职业,但更是彰显一个民族社会良知与道德底线的镜子。
———题记会计需要大师,也需要站在三尺讲台之上,**莘莘学子走入会计世界的启蒙者。20年来,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王仲兵始终坚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或许,教师是一个有些枯燥的行业,讲过上千遍的会计原理、纠过无数次同样的错误,然而,对于王仲兵而言,坐在讲台下的学生们以及他们求知的眼睛是他永恒的、孜孜不倦的动力。
半缘修道半缘君
“被动”读学位可以说是王仲兵求学之路的写照。上世纪90年代,王仲兵报考大学时本想选择法律专业,结果没想到却被北京商学院(现今的北京工商大学)会计系录取。
当时整个社会对会计都不够重视,王仲兵对会计的印象也仅停留在记账先生的层面。然而,在会计相伴下度过的大学四年中,王仲兵却意外发现会计的广阔天地,并被其深深吸引。
大学本科毕业后,王仲兵“被”直接留校任教,后又相继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和中央财经大学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带给王仲兵全新的视野。在此之后,王仲兵又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做起了博士后。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不断的思考与求知让他在会计学术领域不断精进。
学海无涯。在会计的山中修行,王仲兵常常似一个孤独行者,他渴望交流,渴望与不同会计领域的专家切磋。而此时,恰逢北京工商大学组织年轻学者报考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虽然此前对这个项目的了解不多,但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让王仲兵在这一竞争十分激烈的选拔中一举中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加领军班,对于王仲兵来说是一个机遇。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仲兵向记者坦言学问之道,“做学问这个东西,你不可能在家闭门造车,这样做不出来有大视野的学问。”“没有入学术领军班之前,我对中国会计学术圈中年轻佼佼者的认识多是通过读他们的经典文章并以‘观点’取人,如今这些‘真人’扑面而至,交流由间接变为直接。”王仲兵表示。
王仲兵还说,领军班的这种同学关系可以让他与同学们在学术上达到真正的协同。“班里的同学共同申报课题,共同探讨某些热点问题,这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将我们捏合在一块儿,借助这样的力量,我们就可以不断地向外延伸。”伴随6年的国家深入培养及2012年毕业后的艰苦践行,王仲兵认识到重塑自己的学术之路是漫漫会计学术征程上的新起点,转型与定位虽然是困难的,但会计学术领军人才项目为他搭建了平台,他并不是单枪匹马般独行。
同时,领军培训也让王仲兵的会计视界由纯粹技术观推进到会计制度观,直至会计文化观,进而帮助他树立了科学而向上的会计精神。“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6年领军培养的精髓融入其中,希望能在学生们初识会计之初,就能将会计学习建立在更高的品味之上,以会计文化**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王仲兵说。
当时只道是寻常
从大学本科毕业留校到今天,王仲兵已在讲台上站了将近20年。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作为一名高等学校教师,从教近20年间能够稳稳守住三尺讲台是王仲兵最引以为傲的事。
“作为一名老师,只要站在讲台上,就一定要给学生带来正能量”。而领军班所要求的“让你的学生能更多地被社会重用”也成为王仲兵在教育中始终不忘的信条之一。
当然,王仲兵并不是那种喜欢在课堂上讲大道理的老师。
“不能空谈,空谈会误导学生。”王仲兵说,“其实我不会讲大道理,我一讲大道理自己的表情就不自然。从很大程度上讲,我只是把我自己的一些感觉,比如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认识真心地与我的学生进行沟通。”言传身教、以自身力量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学生,教育当如是。
在学术定位上,王仲兵也逐渐有了自己新的认识。“6年学术领军班的学习使我清晰地确定了发展之路:以创新会计学术研究为自己的终身追求,为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繁荣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强化自身的学风建设,克服浮躁心态,摒弃功利主义,扎实地投身于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秉承创新精神与创造成果的理念,以社会系统化的研究思维与方法建立科学的研究范式;打破学术研究的孤芳自赏,学术研究该是交流、碰撞、裂变与提升的完整过程,只有这样才符合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其实,从未离开校门并被推着前行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王仲兵说,教学相长时时刻刻在提升着自己的幸福感:以自己对会计的领悟而深耕于学生思维,推进他们去思索如何通过会计事业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