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保董事长王毅:发挥政策性保险的稳定器功能

中国信保董事长王毅:发挥政策性保险的稳定器功能

高顿财务培训2013-07-02

  发挥政策性保险的稳定器功能

  ——访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董事长王毅

  魏革军: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贸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这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有何影响?

  王毅:当前,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来看,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安全环境复杂多变,部分国家社会政局动荡,大国竞争与合作相互交织,世界政治秩序面临深刻变革;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也有增加的趋势;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虽然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的机会进一步增多,但风险也在加大;对外经济关系进入矛盾凸显期,我国拓展外贸发展空间的国际压力增加。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对出口信用保险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出口信用保险需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作用,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为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保障。

  从我国社会经济环境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同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有所增加。例如,在对外贸易领域,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预期目标是力争年增长8%左右,为近年来的新低。出口企业面临订单不足、成本上升、摩擦加剧、风险加大等多重困难;出口形势严峻,出口企业的风险保障需求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此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事业的发展既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经济环境整体向好带来的战略机遇,又要沉着应对社会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在国家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支持保障作用。

  魏革军:众所周知,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金融工具,对一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您认为应如何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和作用?

  王毅:出口信用保险是世贸组织框架下通行的政府促进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是许多国家推动本国出口和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出口信用保险能够有力推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商品出口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各种贸易壁垒和隐性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作为政策性金融工具,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抵御规避对外贸易中可能发生的资金融通风险,保障收汇安全,通过国际公认的合理、合法手段为对外贸易事业保驾护航。

  第二,出口信用保险能够有力推动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大力推进,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将逐步进入“成长期”,对外投资的意愿与能力将持续增长。但需要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对投资风险的评估与判断能力仍明显不足,投资的盲目性和短视性相对突出,跨国经营与管理能力仍较为欠缺,企业与投资东道国在商业运营、社会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矛盾屡有显现。在成长阶段,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金融工具,是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手段,在规避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保障支持作用,可以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评估与保障措施,有针对性地合理规避对外投资高速增长时期的高风险。这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促进国内企业增强国际化视野和对外投资热情、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外资源、维护本国经济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水平的主要内容和题中之义。出口信用保险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一是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战略政策,合理配置国家提供的金融资源,制定实施配套承保方案;二是调整行业承保政策,促进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部分幼稚产业的发展;三是通过风险评估导向的变化,鼓励重点企业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四,推动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在当前经济发达国家需求减弱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寻找新的出口目的地尤为关键。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在科学把控风险的前提下,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企业开拓和占领风险较高但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第五,促进国家信用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到需要攻坚克难的深水区时,整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决定了其正向外部作用。通过业务数据、资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客观上可以增强对企业信用行为的规范与约束;通过信用风险保障作用的发挥,使企业乃至更多的社会主体深刻意识到诚信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第六,增强国家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当前,主权债务危机仍在深度演变,系统性风险的突发性、扩散性和快速传导性仍需要高度重视。出口信用保险是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稳定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抵消外部风险冲击,切断国外经济危机通过贸易等方式向我国传播的风险扩散渠道,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魏革军:请您谈一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看法。

  王毅: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我国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作出的战略性部署,是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获取更大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本劳动比逐步提高,资本积累过程中的溢出效应以及较好的投资机会吸引着我国企业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逐年扩大,跨国经营与管理的经验不断积累,对外投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但是,如前所述,我国对外投资仍处于“成长期”,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与评估不足,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成功乃至失败的案例。除经营管理的欠缺导致失败之外,缺少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意识、不了解投资目的国投资环境的变化、不重视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对投资项目的综合影响也是“走出去”未获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企业在注重对外投资高收益、抢夺国际市场的同时,需要有强烈的风险分散和防范意识,科学评估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和商业投资风险。

  魏革军:2012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顺利完成了公司体制改革。请您介绍一下此次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及重要意义。

  王毅:2009年3月下旬,经国务院批准,由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工作小组,启动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和进出口银行的改革工作,确立了改革的总体目标。2011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信保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和章程的修订原则及主要内容;2011年11月,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中国信保**班子列入中央管理;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修订后的公司章程;2012年12月,国家注资完成,标志着中国信保的改革工作顺利完成。这次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信保的政策性职能定位,大幅度补充了公司资本金,显著提高了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此外,还明确了业务范围并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完善了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机制。

  根据改革方案和公司章程,中国信保建立了符合政策性保险公司特征的法人治理结构。2012年12月,中国信保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由13名董事组成,包括执行董事、部委董事和股权董事。其中,部委董事分别来自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和人民银行。

  这次改革,在事关公司发展和经营管理的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和制约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各方对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工具的认识,第一次毫无争议地确立了中国信保的政策性定位,拓展了公司的政策性功能,大幅补充了资本金,公司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若干年后回头再看,历史将会证明,国家对中国信保改革所作出的决策和部署,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改革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和把握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新定位及其丰富内涵,全面深入推进公司内部改革,把国家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要求落实到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魏革军:自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信保在抵御危机冲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复苏与增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您如何评价这些措施的效果?

  王毅: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虽然保费规模不大,但在开放型经济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作为世贸组织框架下通行的对外贸易促进工具,出口信用保险已经成为各国促进出口的通行做法,保障了全球贸易总额的10%左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出口信用保险工作,国务院多次下达出口信用保险任务,要求中国信保认真落实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发展对小微企业的信用保险。中国信保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任务重于泰山”的大局意识,积极采取措施促出口、促融资、稳外需、稳就业,圆满完成了国家任务,充分发挥了政策性作用,得到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一是圆满完成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任务。2009~2012年累计承保专项安排项目492.1亿美元,其中2012年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207.4亿美元,同比增长92.8%。专项安排重点支持了一批中国成分高、风险相对可控的项目,集中在电力、电信、轨道交通、船舶、装备制造等行业,带动了国产设备、技术和标准出口,在稳外需、稳就业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海外投资保险四年来共承保594.5亿美元,2012年为245.8亿美元,同比增长50.2%。

  二是超额完成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任务。2012年实现承保金额2729.1亿美元,是2008年的6.7倍,完成国家任务的105%。2009~2012年累计承保7229.9亿美元,其中79%用于支持机电、高新技术、汽车、船舶、农产品、轻工、纺织、医药等重点行业出口,73%用于支持新兴市场出口及长账期业务,帮助企业有效解决了“有单不敢接”的难题。

  三是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2012年出口信用保险保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4.3%,较2008年翻了两番还多,大幅高于10%的国际平均水平;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9.7%,较2008年提高了23.2个百分点。2012年公司服务支持的客户数是2008年的4.7倍,其中对全国小微出口企业的覆盖面达到11.2%。

  四是充分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2009~2012年累计向企业和银行支付赔款31.3亿美元。其中,2012年支付赔款11.8亿美元,受益企业1863家,保障了相关企业的稳定经营。

  五是促出口、促融资、稳就业的作用显著。据测算,2009~2012年出口信用保险拉动的出口额占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1/4以上;四年累计支持企业获得融资超过1.1万亿元;每年带动和保障了上千万个与出口相关的就业岗位。

  从2010年开始,中国信保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总承保金额,在全球所有官方出口信用机构(ECA)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魏革军:近年来,中国信保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中国信保是如何开展国际合作的?

  王毅:中国信保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增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维护我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在借鉴国际同业和相关金融机构成功经验的同时,中国信保积极参与在全球出口和海外投资领域有着很高地位的国际信用和投资保险人协会(伯尔尼协会)的管理工作,是管理委员会成员;积极参加伯尔尼年会、亚太区合作组**人会议以及各项专门会议,确立了在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的**地位;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的同业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建立了定期的双边交流机制,与国际知名银行和再保险公司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定期培训机制。此外,中国信保还整合修订了外事管理规定和开展国际合作的指导意见,参与国家间出口信贷新指导意见的磋商工作。

  魏革军:作为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研究国别风险十分重要。中国信保是如何管理、研究国家风险,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的?

  王毅:国家风险是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主要风险,也是政策性保险所独有的承保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国信保更加注重对国家风险的研究与管理,充分发挥在国内最早研究国家风险的**优势,为广大企业提供国家风险管控服务。在国家风险管理方面,中国信保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前、中、后台相互连接,针对项目险和贸易险板块业务流程的全面国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高度重视国家风险的预警、监控与应对工作。

  在国家风险研究方面,中国信保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国别风险研究中心,其主要职能分为两方面:一是进一步强化国别风险研究,优化《国家风险分析报告》《重点国别研究报告》等各类分析报告和信息产品,对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重点国别持续跟踪、监控,树立公司在国家风险研究领域的专业和权威地位;二是整合相关部门的理论研究职能,从更高的视角和层面支持公司业务部门的相关工作。国别风险研究中心还专门从国别层面进行风险评级,在此基础上指导各项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在可控的风险范围内健康开展。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广大企业所用,为稳定外需、保障出口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引。

  魏革军:您对中国信保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有什么考虑?

  王毅: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信保将根据国家改革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与方向;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拓展服务领域与作用空间,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为开放型经济服务的水平。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引下,中国信保将以全面深化公司内部改革为主线,一如既往地发挥政策性作用,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大力开展公司政策性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控,努力提高发展质量;继续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各项事业的有序协调发展。(来源:中国金融在线)

点击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推荐

索取:《2022年课程体系计划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