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动向。银行怎样看待近期出现的“钱荒”?如何解释信贷增长较快而经济增长放缓现象?信贷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准备得如何?6月25日,新华社记者就以上问题专访了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
流动性总体上正常和充足
记者:您怎么看近期出现的“钱荒”?
姜建清:总体上,中国并不存在流动性危机或者大家所说的“钱荒”。这次是各种因素叠加产生的一个时点性的波动。很多商业银行依然延续业务发展的惯性,但是近期财政存款的集中入库,企业的交税,上市公司大量分红,又碰到商业银行5月末的存款上涨较多,集中地交纳法定准备金,端午假期又被大量提现消费,多种因素叠加。其实,流动性总体上是正常的、充足的。
此次情况出现,提示各商业银行要调整资产负债表,在流动性和安全性、效益性之间合理地做些匹配,不能为了利润而绷得太紧。目前,工行境内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约14万亿元和8万亿元,流动性充沛状况居全球同业**地位。从大银行来看,我们当然愿意发挥在流动性方面实力较雄厚的特点,在市场不稳定时发挥大银行的稳定性作用。
盘活信贷存量空间巨大
记者: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对此如何理解?
姜建清:当前,我国还是一种由银行主导资源配置的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量超过140万亿元。相对证券和保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责任更大些,这需要通过发展直接融资加以改变。
经济发展需要资金,但现在以贷款为主的融资方式,仅靠增量无法持续。在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能力、存贷比等多重约束下,商业银行信贷总量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式,将由新增信贷投放拉动向增量优化及存量信贷结构调整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转变。
人民币贷款余额达67万亿元,如果每年提高信贷周转率0.1次,缩短贷款平均期限一个月左右,相当于通过存量周转多增贷款六万至七万亿元,潜力和空间巨大。
五因素致信贷增经济缓
记者:有人提出,货币信贷增长很快,经济增长则在减速,对此您怎么看?姜建清:我们分析认为,应关注以下情况:
一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全到位,正处在关键时期。原来的产业、甚至过剩产业,都要占用一块资金,不易退出。近年来国家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安排一些投资,但效益不会很快产生。在这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占用两套或一套半资金的现象。
二是融资和投资之间可能存在一定时滞。2009年至2011年,工行连续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90%以上投向了在建、续建项目,完成需要一定时间,产生的效益有一定的时滞。此外,对新的投资,要提升其市场化导向。
三是结构的变化。现在消费对GDP的增长已超过投资,由于居民消费对融资的需求程度相对较低,要考虑怎样促进居民消费与信贷和融资结合,这方面应引起银行高度关注,加强金融创新。
四是一段时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如对民间借贷的管理,对理财的规范等,使得过去大量在民间渠道流通的资金进入金融机构的渠道,被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范围,也加大了社会融资的总量。
五是企业经营的总体状况现在并没有明显好转。
银行四方面促经济转型
记者: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应怎样更有作为?
姜建清:从贷款存量、增量来看,银行首先还是要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推进银行信贷资产平稳适度增长。
二是要优化资产结构适应实体经济发展新的需要,因为仅有总量不行,还要注重结构,如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个人消费贷款也是今后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
三是要加快存量贷款的周转,提高信贷资产使用效率,这方面潜力较大。加快贷款周转速度,要求银行自身提高信贷投放质量。
四是要加强风险防控,退出潜在风险贷款,释放低效率资金的占用。过剩产能问题需高度关注,银行不仅要对过剩产能新的融资严格控制,对其存量贷款有些也要及时有序退出。
记者:怎么看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
姜建清:这是一种良性的发展,不能总靠财政和货币刺激经济增长,这个过程是一个去杠杆化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
记者:现在是否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好时机?它对工行有何影响?
姜建清: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过多年准备,现在内外部的条件越来越具备,可以进一步加快。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根据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不断在推进。下一步还是按照这个规则,比如说贷款利率市场化甚至可以全面推开,然后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继续探索。
但是,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很多环境条件,如要有存款保险制度,甚至银行破产、市场退出制度,鼓励银行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加强约束其经营行为,银行、企业应调整经营理念、增加自身的财务硬约束,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要不断地往前走。(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