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科:“豆腐底”软弱无力谁让投资者“底”气冲天?

苏培科:“豆腐底”软弱无力谁让投资者“底”气冲天?

高顿财务培训2012-09-27

时间:2012-09-2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A股市场跌破2000点,回到“1时代”,让各种“豆腐底”变得软弱无力,那么,A股市场底在何处?路在何方?备受煎熬的投资者极为关切。

  目前A股市场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要想提振并非易事。毕竟引起这轮A股市场暴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恐怕短期内难以解决。但如果能够找准病因,标本兼治,或许市场会有所起色。

  那么,引起这一轮股市暴跌的原因是什么?究竟该如何疗伤?

  笔者认为,引起股市这轮深层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分置下的“全流通”综合症,而不是散户非理性所致。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夕,三大证券报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1月31日,沪深两市的总市值为45456.48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为14301.43亿元,非流通市值为31155.05亿元,非流通股市值是流通股市值的2.18倍。截至2010年底,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已经达到26.54万亿元(相对于2005年的8.2倍),其中流通市值19.08万亿元,占总市值的71.9%,较股改之前的1.43万亿元增长了13.34倍。随着限售股的陆续解禁,流通市值的比例还将不断提高,也就意味着全流通时代需要巨额的资金来填补大小非和大小限的套现需求。如果监管部门对此视而不见,继续加速扩容,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会更加紧缺,这对A股市场来说是雪上加霜。

  最近创业板的暴跌也再次印证了人们对“全流通”的恐惧。投资者之所以担心,主要是由于这些限售股的原始成本远远低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持有的股票成本。有人曾按照公司上市之前的原始投入(发行新股前的净资产),加上非流通股股东参与配股等后续投入的资金,再扣除历年来的分红收入,最后除以目前的持股数,结果发现早年上市的很多公司经过多次分红、送股后持股成本基本为零。一旦可以市价减持之后,他们只顾套现而不计成本,从而“成本分置”严重冲击了二级市场的走势,这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 “成本分置”后遗症。

  解决办法无非是堵与疏,要么吸引更多的增量资金来填 “全流通”这个坑,来缓解大小非、大小限的套现压力;要么就采取堵的办法。不过现在堵显然来不及,但可以要求限售股在减持时预先公告,让其披露减持原因、数量和对股价及公司经营运作的影响。如果他们是为了套现走人,还不如让其他投资者先走,只有这样“全流通”的市场预期才会明确,不至于让大家提心吊胆那个庞大的“堰塞湖”。如果对“成本分置”和“全流通”的坑视而不见,A股市场低估值的格局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其次,资本错配是A股市场缺乏想象力的根本,庞大的上市银行绑架了中国股市,让股市的资本配置功能发生扭曲。

  股票市场本来是一个直接融资的场所,结果这几年A股市场变成了各大银行圈钱的场所,股市的直接融资大都转化成银行的间接融资。银行从股市拿走的钱又被套牢,A股市场被扭曲成了间接融资的场所。另外,几大上市银行在A股市场中的权重比例太高,如果银行股没有起色,A股市场将很难有起色。

  如果仔细观察美国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的构成,会发现金融股的数量并不多,这也正是美国股市为何在金融危机之后不跌反升,而A股市场连续暴跌的原因。因此,A股市场在未来IPO时,应该鼓励和帮助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发展。如果资本市场要真正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服务,那就应该暂缓大盘股的发行,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中小、创新型企业。

  当然,在现有格局下,改革和化解上市金融企业的系统性风险可能是提振A股市场信心最直接、最快的办法。

  第三,A股市场出现了整体性的信心不足。监管部门的施政方略在理论上不需要看点位,如果能营造一个“三公”、有回报、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市场自然就会有信心。

  从目前沪深交易所等情形来看,似乎想用鲶鱼效应来搞资金推动的财富效应,以唤起市场信心。可是,人造牛市往往会掩盖制度的深层次矛盾、误导市场预期、延误改革,而且强心针只会加剧市场波动,况且QFII等外资根本就不是A股市场走牛的保障,不能把提振中国股市信心的希望寄托在QFII身上,当前唤醒国内投资者的信心才是重中之重。

  而要重拾信心就必须要进行深层次的制度改革,除了要营造分红回报的“正和博弈”条件,也要完善法制化的市场秩序,理顺股市的利益分配机制,否则永远只是“捐钱者”的投资者肯定不会有信心。

点击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推荐

索取:《2022年课程体系计划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