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困境

傅成: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困境

高顿财务培训2012-09-18

时间:2012-09-18   来源:财经网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低利润的外包制造业向独立的具有技术含量的民族品牌型企业转型。中国有机会在未来成为全亚洲乃至全球科学技术革命中心,取代美国成为科技龙头的设想,成为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乃至民众所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各项政策, 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来支持新兴行业的发展。

  与中国人高涨的热情相比,一向站在先锋的私募基金在中国的表现则略显“保守”。硅谷私募基金一向不吝啬于支持拥有创新力的小公司。很难想象没有私募基金支持的Google, Facebook, Twitter以及Groupon能够发展成为今天动辄几百乃至上千亿美元市值的巨型企业,并同时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在美国的“激进”不同,知名私募基金在中国更趋向于投资传统保守的行业。以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为例,作为最富盛名的私募基金红杉资本投资了一系列包括Apple, Google, Cisco, Oracle 等引流世界潮流的公司;并且在中国阿里巴巴、新浪以及奇虎360等在美国上市的企业背后也有红杉的身影。不过红杉中国也开始逐步关注相对创新力较低但是具有较稳定业绩的中国私有企业,例如年利润超过3000万的具有上市潜力的公司等。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乡村基快餐和匹克运动,它们都是来自于相对而言较传统的商业模式和领域但是具有强大的消费基数。不仅仅是红杉资本,包括KPCB China, 凯雷投资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风投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大众消费和制造业等行业,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当然是传统行业在中国仍有极大的发展扩张的空间;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还没有出现足够数量的革新性尖端科技公司去满足基金的投资胃口。

  与找不到合适投资目标的私募基金相对应的是众多处于起步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苦苦挣扎。尽管政府的政策一直强调高科技的重要性,并且每个城市都建立了高新科技园区来支持新兴行业的成长,同时政府也为小企业提供廉价的办公场所,但这远远不能解决公司缺少发展所需资金的窘况。产品的使用率不足,认知度低,覆盖面窄,使得这些高科技企业很难获得投资人的注目。

  或许我们应该跳出投资圈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思考私募公司和企业无法顺利“配对”的现象。我认为这是可以用经济学上定义的“供求关系”来解释的。相对其他地区,美国所有具有强劲购买能力的大型企业都更加趋向于使用尖端的新技术来取代成熟技术,因为它们相信新技术能够帮助它们取得更高的利润。研发新技术的公司可以从利用大公司的庞大资金来发展壮大并且研发新一代的科技。这样整个市场都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而这也是硅谷之所以为硅谷的主要原因-从大型到微型企业对新一代科技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在中国,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大企业的选择更加保守,他们更趋向于从国外大公司购买成熟的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本国高新企业的发展。再好的技术成果如果没有消费者和资金的支持都不可能获得很大的发展。除此以外还有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专利保护。尽管中国已在打击盗版和专利剽窃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企业如果想要走向国际还需要花费无数时间和金钱去取得国外的专利认证,这在无形间增加了中国企业创新的成本。

  我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抱有很大的信心,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以及淘宝的成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高科技企业无限的机遇与创造奇迹的可能。我希望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国企能够具有更广阔的胸怀和战略眼光来发掘和使用本土的高科技成果,这将带动中国新兴企业的发展,同时,产品的更广泛应用也将帮助他们获得私募基金的青睐。

点击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推荐

索取:《2022年课程体系计划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