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好企业不需要救市

叶檀:好企业不需要救市

高顿财务培训2012-09-04

时间:2012-09-04   来源:财经网

  制造业大幅下滑,迎来救市的呼声。但好的企业却发出了相反的声音,挤压过剩产能是好事,政府不应该救市。

  来自义乌的楼仲平先生二十年来在吸管业耕耘,义乌在浙江的情况不算最糟糕,但义乌的9平方米热铺售价,已经从几前年的1000多万元下降到几百万元,还难以出手。而中等铺位,则从400万元左右下降到几十万元。商铺的价格反映出市场的信心,从一铺难求到一铺难卖,目前的情况甚至比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后更糟。即便在市场如此低迷的情况下,楼先生依然坚持政府不该大规模救市。

  政府出手救市,大规模放松信贷,将降低行业门槛,刺激新一轮产能过剩。在市场集聚地,多数采用前店后厂模式,景气下行周期,多数企业蜇伏待动,一旦景气上行或者大规模救市,这些企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卷土重来。以义乌的吸管行业为例,金融危机以后从几十家企业下降到3家企业,这3家企业之间互相难以兼并,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楼先生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质量信用,同时加上适合消费群体的创新,经济下行周期会让诚实经营、有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相同的理论,也出之于某些温州企业家的口中,他们对于倒闭的企业毫不同情。最近大众关注的电商大战,从经济角度解读,可以测量出产能过剩的底线,制造业与电商进入零利润的血战期。

  经济下行周期,总会淘汰一批裸泳者,祼泳者身份各不相同。有些企业本身实力微小,而另一些企业进行力所不及的多元化,与其说是实体从业者,不如说明横跨实体与虚拟两界的投机者,而另一些企业则进行数不清的关联交易、担保借款,最等而下之的,莫过于流连在境内外赌场的企业家,其中包括某些知名人士。这些企业不退出,中国制造业无法提升,产能永远过剩,企业家素质无法提升,经济永无宁日。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当某个行业进入全面危机时,政府是否应该出手相救?如钢铁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连龙头企业都自身难保,卖钢铁还不如卖猪肉时,政府是否坐视不理?光伏行业进入严冬,大型企业处于危急时刻,一旦倒闭,数万人的就业、银行上千亿元的贷款、未来光伏行业的基础,全部失去,政府又该怎么办?再如,鄂尔多斯(600295,股吧)、温州等地出现债务链条雪崩式断裂时,政府是否还是该不闻不问?在坐的有投资家,有实业人士,有外贸研究人员,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面面相觑,犹豫片刻后,大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必须救。

  这是艰难的悖论:如果救市,政府必须分辨高效与低效企业,行政之手难免介入微观经济;如果不救,将带来难以预料的社会难题,社会结构有可能崩塌——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源头,行业产能如此过剩,正是以往政府过于介入微观领域,正是货币市场荷尔蒙过度旺盛的必然恶果。目前的救市,是为了留出市场运作空间,恢复市场的主体身份。让行政之手介入,正是为了让行政之手退出。

  好企业不需要救,目前对于有实力的企业而言,是在国际上寻找低价标的机会,优质企业的基因可以因此扩张。当市场下行时,人们并不是特别担心华为这样的企业,也不担心高端仪器、仪表、电子设备等企业,在7月份大幅下行的出口中,这些企业一枝独秀。这些企业指明了未来中国制造业的路径。

  民企及其代言人在各种场合发出种种抱怨,如果把这些抱怨当作救市的呼声,大错特错。民企呼吁的是公平待遇,在融资领域能够享受与国企一视同仁的待遇,希望能够打破垄断,获得平等的行业进入机会,希望清理税费,让民企能够在清楚的政策预期下,进行长期规划。

  这样的呼吁持续了二十年,一直在激荡,从未被重视,是因为中国的经济从未遭遇过今天的险境。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经济刚起步,而后找到了房地产与汽车两大支柱行业,加入WTO后,中国成为国际贸易的受惠国,储备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当打击来临时,依靠投资总是能够化险为夷。而现在,出口红利、货币红利逐渐消失,房地产的反弹将是危险的饮鸩止渴。现在,是重视市场呼声的时候了。

  中国的经济制度、企业、企业家,都需要脱胎换骨,救市将延迟转型,增加风险。企业不需要救,需要公平、可预见的机制。

点击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推荐

索取:《2022年课程体系计划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