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在汶川地震中捐款的企业,万科却饱受诟病。原因是万科2007年销售额达460亿,却捐出区区二百万,让网友觉得太吝啬。而王石又在其博客中不合适宜地抛出“二百万已尽到企业责任,员工捐款以十元为上限”的言论,更引起了网友的一片骂声。甚至有帖子说万科的员工倒戈,也在反击王石。迫于舆论压力,万科发公告作出回应,将拨出一亿元在未来的三到五年用于灾后重建。谁料,此公告一出,还是难以平息网友们的“愤怒”,有网友大骂万科为“奸商”,认为万科作出的捐款一亿元毫无诚意,而是在玩弄人们的感情。如此一来,事件越发不可收拾,甚至,有网友偏激地“号召”网民不买万科的房子和股票,让万科在这次地震中“坍塌”。
企业的慈善捐赠并不一定总能给企业创造价值。当消费者怀疑公司捐赠的真实且**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形象以销售更多产品而未考虑消费者利益时,或者慈善捐赠可能会影响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的能力时,捐赠反而会对企业不利。
案例七慈善捐赠多的企业赚得多?
如果仔细翻阅陈光标的发家史,尤其是“黄埔再生”作为拆迁公司如何获得订单,就不难发现在陈光标眼里,一开始行慈善只是为了获得“关系”。慈善活动作为一个平台,使得陈光标有机会接触到那些手头有资源的人,这样通过慈善获得人脉最终搞定生意,就成了慈善在中国逻辑中的一种表现。
与此相类似的是最近二审被判死刑的刘汉。刘汉这家伙在慈善界下了不少功夫,其刘汉希望小学在汶川地震中屹立不倒更是佳话。但刘汉对慈善的态度与陈光标恐怕也没什么两样,都不过是作为一个跳板接触到资源而已。
当然这种被作为跳板的企业慈善,也并非全然不可以接受,只要钱扎扎实实被用于赈灾或者其他具体的项目上,也算是帮助了人。至于后续的权钱交易,毕竟不是慈善活动导致的。慈善活动只是提供了类似陈光标和刘汉这样的人接触官员的机会,但官员和企业家私底下的勾结,并不是慈善活动的错。
另外,为什么企业家要找官员,甚至企业家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自己出来当官,例如做个人大代表之类的?恐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当下中国,大量资源集中在政府手里,市场化的程度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