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等三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照小编推断,三项政策的修订出台该与去年“全面营改增”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半个月过去了,高顿随机访问了几家相关企业,财务人员对此的重视程度甚是不同。有些单位早已未雨绸缪开始了一系列的筹划;有些公司认为距离准则的实施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可以慢慢准备;还有的企业表示金融会计准则与自身业务关联不大没必要多加关注……
这可急坏了小编,如果财务人员们只以为此次会计准则的修订只关乎金融企业,那你就大错特错啦!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为了解决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过于复杂且主观性强,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过于原则,金融资产证券化会计实务指导不够,套期会计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脱节等问题,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应运而生。
而在本次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修订中: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金融资产分类由现行“四分类”改为“三分类;金融资产减值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损失法”。
首先,原来的准则中“四分类法”,主管判断的成份比较高,容易产生大量利用金融工具的分类来做的盈余管理;“三分类法”下,准则要求企业先做合同现金流模式的测试,然后再根据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来做分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士、高顿财务培训明星讲师方婉认为,在这种模式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分类的主观性。
其次,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改变,意味着企业在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时,就要根据它未来12个月内有可能产生的减值,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预期信用损失风险来确认相关的减值准备了。当企业的预期损失风险显著增加时,我们就要根据就金融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来预计他的预期信用损失确认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则是对金融资产转移判断原则及会计处理进一步明确。
近几年,很多金融企业以及涉及到资管业务的企业,都对原有的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和计量操作有一些模糊。因此,在这项修订中,对这部分内容作了更为清晰地梳理,突出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判断流程,对相关实务问题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指引,增加了继续涉入情况下相关负债计量的相关规定,并对此情况下企业判断是否继续控制被转移资产提供更多指引,对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情况下转入方的会计处理和可能产生的对同一权利或义务的重复确认等问题进行了明确。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强调了套期会计与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
原先套期会计的适用范围是非常严格的。这一次的修订也是为了让它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更加匹配。包括了拓宽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范围,改进套期有效性评估:从“定量”到“定性”,引入套期关系“再平衡”机制,增加套期会计中期权时间价值的会计处理方法,增加套期会计中信用风险敞口的公允价值选择权方面的内容。之后对套期会计的适用范围也将更加广泛。
值得注意的是(敲黑板!!!),此次国家财政部也是借鉴了IFRS9金融工具,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需要,修订了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且中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将与IFRS9同步实施。
就大的方面来说,在全球化经济的大环境下,特别是金融工具资本市场的国际流动性的大背景下,金融工具的国际趋同势在必行,且此次修订对中国会计准则改革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一步。
从小的方面来看,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修订,除了对金融企业,还会对一些大量持有金融工具的企业、做金融工具投资的企业、大量使用套期业务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对财务人员来说,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加入了更多职业判断的元素,这也就意味着,财务人员必须从后端走向前端,在业务的初始阶段就要去了解业务合同、交易环境以及相应的法规及政策。
同时,不管是否处于被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修订所影响的范围内,我们的财务人员都应该接收到这样一个信号:“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度已经越来越高。”如果能够及早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也能提前预估我们国内的会计准则可能做出的调整,尽快采取应对措施。
方婉提醒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一些跨国交易业务、跨国并购和投资行为变得越来越普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的会计人员也应该及早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才能对自身职业发展得到好的提升。”
小编认为,在财务行业整体水平水涨船高的状况下,财务人员如果只会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业务发展的需求。不如善用你们敏锐的眼睛,找寻变化的头绪并迎难赶上。
既然看官们已经读到了这里,那就允许小编再放肆地做个广告:
▎本文系高顿原创作品,作者杜智颖。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