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寒冬迷局:长三角之痛

中国制造寒冬迷局:长三角之痛

高顿2017-02-08
  美国硬盘巨头希捷科技近日在中国市场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突然宣布关闭位于苏州的工厂,并裁员2000人。1月7日,希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员工收到了工厂将关闭的通知。这则通知称,希捷科技会根据劳动合同法依法支付员工的赔偿金,要求所有离职员工于1月11-18日办理员工离职手续。
 
  长三角制造业寒冬来临
 
  从曹德旺事件中引发的一系列对税改、成本等问题的探讨热度还没有散去,美国企业希捷的撤退,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对制造业的关注。
 
  除了希捷,这两年长三角工厂关闭的消息还有很多:
 
  ·2015年7月,韩国三星电子的代工企业普光苏州被曝破产倒闭;
 
  ·2015年8月,“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红剑集团传出破产倒闭的消息;
 
  ·2015年10月20日,玻璃巨头华尔润玻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在全线停产清算;
 
  ·2015年11月26日,苏州诺基亚工厂宣布工厂即将于12月31日最终关闭;
 
  ·2016年6月6日,由林纸集团斯道拉恩索投资并控股的紫兴纸业发布停产解散公告;
 
  ·2016年6月30日,电子企业南京特美克公司宣布倒闭;
 
  ……
 
  有媒体报道披露,江苏省国税局曾在2015年的一次反避税行动中,向希捷追缴14亿元税款,戏称是此举逼走了希捷。随后希捷官方表示,目前PC市场日趋需求低迷,HDD出货量快速下滑,此次关闭中国工厂、大裁员是希捷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其实这一波苏州制造业工厂倒闭的情况,折射出的是整个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萧条、外企撤退潮的来势汹汹。
 
  最近几年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软着陆,部分实业行业下滑成为不争的事实,浙江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曾公开表示,“上世纪90年代,**峰时,全国30%的服装和鞋、70%的低压电器,以及全球90%的打火机均产自温州。而目前温州制造业的利润率只有1%~3%,服装、鞋业、眼镜、打火机等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
 
  在日渐微薄的利润率映射下,长三角制造业的寒冬已然来临。
 
  “三荒两高”倒逼制造业加速衰退
 
  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辜胜阻总结了造成制造业寒冬的几大原因,即“三荒两高”:一是人荒,制造业企业用工成本至少涨了20%,高的甚至是50%;二是钱荒,融资难,融资贵;三是电荒,特别是苏浙一带,缺电的影响较大。两高则是高税费、高成本,包括人民币升值汇率变化、收费收税以及原材料成本上升、自然环境成本上升、租金成本上升等。
 
  具体来看,劳动力总量大、成本低,曾是“中国制造”的优势。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优势正在不断流失。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就是老龄社会。2016年10月江苏省民政厅发布的**版“老年人口信息白皮书”显示:江苏老龄化比例位于全国各省之首,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加严峻。近年来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用工荒”现象,已经凸显出这一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
 
  劳动力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目前,长三角制造业工资普遍达到三至四千元,远高于东南亚等国。同时,融资、水电、用地、物流等各种成本的提高,尤其是长三角电荒问题,2011年夏天,浙江省大量企业不得不在开春之季就面临“开三停一”、“每周停二”等形式的限电措施,又进一步加重企业负担,挤占了制造业的利润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制造业的劳动力生产效率增速有明显下滑。据测算,2004年之前,长三角制造业生产率的平均增速达到15%。然而,从2005年开始,长三角制造业劳动力生产效率增速基本维持在5%至10%的区间。
 
  “中国制造”突围之战:降本增效
 
  有识之士曾指出,唯有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才是根本的出路。
 
  这话不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倘若中国制造业的人力优势能转变为技术优势,焕发第二春指日可待。不过,技术革新、研发投入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实现的事情。当务之急,制造业要想脱困,还得从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上下功夫。
 
  毫无疑问,降成本、减税费,是制造企业破冰前行的关键。先不论税制改革、税收筹划这部分的内容,就企业自身而言,如果能够实施控制一些容易忽略的成本问题,那么相信其一定能够在寒冬中得以喘息。
 
  1、在采购成本方面,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方式,但是这是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成本部分。我们常常只会将此成本关注在采购的价格和数量上,而难以看到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企业的采购部门,要站在整体经营的角度综合权衡的各项指标,才能真正控制采购的成本支出。
 
  2、岗位错位成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句名言“将正确的人放到正确的位置”。如果某财务人员曾经系统地学习过成本控制、优化模式,而仅仅是因为上任财务经理没有退休,而不能加以提拔晋升,这对企业来说,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3、风险成本,将企业推向快车道是每个企业家的梦想。但是风险系数也因此而同步增加。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他们虽然发展迅猛,收入丰厚,但是一旦出现危机,将是灾难性的。
 
  一旦预判错误或管理不善,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人才成本,职场社交平台领英2016年发布调查报告,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电商人才优势明显,为全国输送近三成电商人才,输送电商人才的高校占前十榜单一半。那么由此,考虑到技术人才的寻找成本在当地比跨地区要低得多,是否可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将本地的技术方面、IT方面核心部门留在长三角,而其他的人力核心转移至国内人力成本相对更低的地区。
 
  当然在成本控制方面,企业能做得还有很多。比如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中,就明确提到了“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在制造业工业与互联网信息深度融合下,实现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产品由趋同向个性转变、客户由需求导向到全程参与转变,进一步落实供给侧改革,提高制造效率。
 
  企业不应看到几则负面消息,或是暂时经营状况不理想就自暴自弃。企业管理层、财务团队、业务部门如果能够认真总结、合理筹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最适合自己企业成本改革的方法,定能改善困局,破冰前行。
 
  ▎本文系高顿原创作品,作者杜智颖,部分资料参考自南方略咨询、每日经济新闻、网易新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顿。

点击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推荐

索取:《2022年课程体系计划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