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解答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财政部解答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高顿财务培训2014-02-10

  编者按:针对这个问题,《解释6号》明确了企业应当进一步规范关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 —固定资产》应用指南的规定,对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进行会计处理。

  日前,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6号》(下称“解释6号”),以深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实现企业会计准则持续趋同和等效。

  《解释6号》回答了“企业因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确认的预计负债发生变动的,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这个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解释6号》明确了企业应当进一步规范关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 —固定资产》应用指南的规定,对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进行会计处理。

  《解释6号》中所称的弃置费用形成的预计负债在确认后,按 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费用应当确认为财务费用;由于技术进步、法律要求或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特定固定资产的履行弃置义务可能发生支出金额、预计弃置时点、折现率等变动而引起的预计负债变动,应按照以下原则调整该固定资产的成本:第一,对于预计负债的减少,以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限扣减固定资产成本。如果预计负债的减少额超过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超出部分确认为当期损益。第二,对于预计负债的增加,增加该固定资产的成本。

  《解释6号》规定,按照上述原则调整的固定资产,在资产剩余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一旦该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结束,预计 负债的所有后续变动应在发生时确认为损益。

  同时,《解释6号》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即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 —企业合并》,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在被合并方是最终控制方以前年度从第三方收购来的情况下,合并方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如何确定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对此,《解释6号》明确,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不是暂时性的。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看,其在合并前后实际控 制的经济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有关交易事项不应视为购买。合并方编制财务报表时,在被合并方是最终控制方以前年度从第三方收购来的情况下,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实施控制时起,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应以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包括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而形成的商誉)在最终控制方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合并方的财务报表比较数据追溯调整的期间应不早于双方处于最终控制方的控制之下孰晚的时间。

  对于在《解释6号》发布前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未按照上述规定处理的,应当进行追溯调整,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除外。(中国会计报)

点击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推荐

索取:《2022年课程体系计划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