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自严是一位CFO,也是一位作家。
这两个如同“水”和“油”一样截然不同的身份,在他身上实现了统一。
他不是财会专业出身,却半路出家“跨界过来抢饭碗”,还做到了CFO;
他会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内财务行业现在的发展路径不完整,亟待完善;
他深受外派德国期间的文化影响,擅长通过知识管理提升自己;
他撕掉了财务身上“低调”的标签,乐于在自媒体上表达分享,收获了一票粉丝。
他说自己不是那种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CFO,因而自称“草根”。
但其实,这位会讲故事的CFO,一点都不“草根”。
业务出身,不把财务当财务来做
钱自严所在的维信电子M-FLEX,是一家总部在美国的柔性线路板供应商,其设计、制造、组装的柔性线路板广泛用于电子、医疗、汽车、航空及军事工业领域,它同时也是苹果的供应商之一。
作为CFO,钱自严管理着全公司近50人的财务团队。比起“财务”这个角色,CFO身份在他看来,更多承担的是“管理者”角色,所以,他更愿意将CFO定义为“懂财务的管理者”。
有这样的观念,和他过去的工作经历不无关系。
“其实我和一般的CFO还不一样,我一开始是做业务的。”钱自严在从事财务之前,曾做了8年的业务,譬如销售、采购。1999年,他从体制内辞职去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修财会硕士,并获得了新加坡注册会计师的资质,至此转行财务。
做业务这么久,为什么会想到去学财务?
钱自严是这样说的:“管理业务必须要财务支持,比如我们给客户报价的时候,该如何核算?哪些是变动成本?哪些是固定成本?汇率风险如何把控?牵涉到的财务知识是很专业的,所以想去系统学习一下。”
钱自严经常和财务同事开玩笑说,“我是跨界过来抢你们饭碗的”。他有着极强的业务思维和专业的财务知识,并能将两者进行融会贯通。他将财务看成一种工具,通过工具(财务报表、数字分析)看到企业背后的营运逻辑,最终回归到管理——利用财务数字,驱动企业生发变革。
“假如你这个生产企业一年有10个亿的费用,那其实从中要省下三五千万成本是轻而易举的事。怎么做呢?作为生产企业,可以通过精益生产去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比如原来用剩下的材料只是卖给回收商,那我现在会考虑材料是不是可以二次利用?
“再比如,材料耗费那么多,是不是设计上有问题?我们换一个排版角度是不是可以节省一些材料?
“招聘来的工人,原本只要培训一周就能上岗,但经过数据分析发现这样造成的次品浪费反而更大。那我根据测算,决定所有新员工培训两周才能上岗,哪怕我牺牲一周的工作效益,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益的。
“这些点子当然是通过不同部门贡献而来的,但财务要从中起到推手的作用,牢牢地把重点放在公司最能产生成效的地方,这就是业务和财务的融合。”
钱自严强调,不能把财务当做纯财务来做。财务是很专业的东西,但归根到底它只是一个工具,如何利用好工具,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管理思维。
如今,强调“业财融合”的声音在整个财务行业越来越多,钱自严的经历虽与传统观念中“由财务向业务转型”不太一样,却也是殊途同归。
提升财务影响力的秘诀
“跨界”是如今财务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财务想在企业中获得话语权,提高影响力的必经之路。
钱自严说在他团队中做成本分析的60%以上不是财务专业出身。他们或是工程部调来的,或是生产部调来的,他们非常熟悉业务,同时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这种“跨界”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通过财务数据顺藤摸瓜找到问题的核心,对症下药。
“我举个例子,以前我们在成都建新的工厂,那边的工程师觉得产品一分钟能够产出12个已经很好了,但是我们的财务告诉他,不行。因为这个财务知道,在其他地方的工厂可以做到一分钟生产16个。”
当一个财务能够向业务传递出有价值的、让大家赞同并接受的信息时,他的影响力就能一步步地建立起来。
“我们的财务甚至会到车间去掐秒表。这种通过深入业务得到的基础数据,业务是无法反驳的。像这样的数据分析智慧,才是财务硬实力的体现。”
当然,光有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
曾有网友在知乎上提过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公司的财务态度那么恶劣?哪里来的优越感?”引发一阵热议,评论里既有同为“受害者”一方的声援,也有来自财务一方的伸冤。
其实,财务作为一个涉及跨部门协作的岗位,绝不是只坐在办公室做表格,和各部门“相爱相杀”那么简单。除了走出办公室多和其他部门打交道,还要走出公司和税务局、银行,甚至同行等进行合作交流。这时协作沟通能力就成为赋能财务的重要技能。
尤其是在AI横行的当下,机器正以极快的速度取代一切结构化的、有既定流程的重复性工作,而唯有与人相关的,连接人和人的工作,是机器目前无法做到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财务转型扎根业务。
“财务的脑袋是方的,和那些中规中矩做财务的人沟通,他们绝对能把天聊死……”说到财务的刻板印象,钱自严也忍不住吐槽起来。他有一个理念,就是用非财务的方式去管理财务,跟随企业的价值链,参与到产品的设计、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从而了解公司的战略是什么,竞争优势在哪里,困扰的痛点又是什么……这些都会对财务效果产生影响。
此外,他还提到了自己非常看重的一个素质——积极主动。
“如果纯粹做一个财务,可以做得很闷,很死。而一个积极主动的财务,他会提出问题,‘我们的报告只分析了存货,是不是需要再去看看它的cycle time?’,然后带着这个问题,他会去车间访谈,找工程师聊自动化效率,后续再通过报告验证,整合出新的数据和信息。
“就我的经验而言,当公司的业务模式在改变,产品结构在变化,就会有新的问题发生。如果自上而下去管,一定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所以必须依赖下属,自下而上的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而像这样积极主动的人才,市场上是急缺的。”
“没有所谓的纯财务”
钱自严直言不讳地认为,目前国内财务行业发展的整体路径,与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需要业财融合,还没有做到完全的匹配。
纵观财务职业规划的路径,大体上都是从出纳开始,到应付款、到报税、到总账……等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开始尝试成本会计等高阶的职能。
“这条路是有问题的。做总账、报税出身的财务,对业务不了解,对产品不了解,对流程不了解,对市场不了解,他怎么能够做预算和投资分析,决定什么样的项目能过,什么样的项目不能过?”钱自严认为,用业务思维去做成本会计是最合适的,“我曾在德国工作过,那里很多财务总监都不是学财务的。自动化设备能带来多少人工节约,模具是自己生产还是外购,需要让一个CPA来做吗?”
“曾经有个审计转到我的部门做成本控制经理。有一天生产部经理向我投诉,说他老是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电费这个月这么高?你的发票在哪里,我要核一下。’你看他连问题都问错!
“职业路径应当是双向的,为什么总是财务去学工程?为什么不能是工程师去学财务?所以我觉得这条路径本身就有缺陷,我倒是觉得两者结合更好。”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维信电子的成本会计60%都是非财务出身。
钱自严说,财务的发展路径就该是多元化的,任何会对公司报表产生数字影响的事情,都叫财务。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纯财务”。
“我们的采购策略是什么?我们的招聘策略是什么?不同的玩法,都会带来不同的财务效果。到最后,所有对财务效果会产生影响的流程,你都要介入。这就要求财务的知识储备必须广博,要学很多专业之外的东西。”
这又延伸出一个新的话题:一个财务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与所在的企业息息相关,对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认知,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一个好的财务,就是要在企业扎根做下去的。如果招聘的时候发现,候选人在一家企业做了两年成本会计,又换了其他企业做了三年成本会计,那他肯定是有问题的。”
乐此不疲地写作与分享
在网上,钱自严的财务连载小说《从总账到总监的成长之路》被许多财经网站和自媒体转载。这是国内第一部针对财务群体的连载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王丽从公司总账会计开始摸爬滚打到财务总监的全过程。
每期都会围绕一个话题展开,不仅有专业财务知识的归纳梳理,也穿插了发人深省的职场发展之道。在步步为营中不断成长的王丽、成熟干练的直属上级方敏、乐于分享的伯乐高管Bob……钱自严将每个角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在财务同行看来,这些“财务部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艺术来源于生活”,此话所言非虚。钱自严说在小说中的每个故事,几乎都是在工作生活中找到的灵感和原型。“我工作了这么多年,有财务的、有非财务的、有管理的各个方面……我觉得这些经验如果全烂在我的肚子里,那实在太可惜了。我觉得让更多的人知道我观察和提炼出来的有共性价值的东西,是挺愉快的一件事。”在钱自严的核心价值观中,“分享”始终是关键词。
开始提笔写作,要追溯到16年前钱自严在德国西门子总部工作的时候。
当时,初来乍到的钱自严为德国当地的生活习惯、人文环境、思维方式各方面所深深吸引,于是他开始尝试把自己看到的新鲜事记录下来,发到博客上,结果收到了国内好友的热烈反响。
“他们鼓励我,‘继续写,多给我们介绍介绍’。然后我就开始了写作。”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钱自严开始愈发地花心思去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广泛阅读的习惯也是从那时起养成的。
“当你有一个深刻的体悟,然后你能用一种比较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家看了以后会对自己工作有帮助,对我而言是最开心的一件事。通过这么多年大家的反馈,让我越发坚定了,要将写作继续下去。”
我们发现,非财务专业的读者也可以看懂这部小说:里面场景、对话的描述通俗易懂,跳过专业的干货也完全不影响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同时还能学到一些使用的软技能;而对那些有财务背景的人,每篇连载中都会围绕某个专业知识展开论述,并配以各种思维导图帮助理解。
“我在构思时,做成深浅两个层面。我的故事可以讲得很浅,也可以讲得很深。”钱自严小说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此。
在知乎的《从总账到总监的成长之路》专栏,显示最近的一篇更新于3个月前,目前已经停止更新,为出版做最后的准备。
钱自严说,从开始计划写这部小说到最后写完,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且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但素材的积累却是始于20年前。
得益于在德国的工作经历,钱自严学习到了先进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他习惯于将掌握到的新知识进行总结提炼,随时加入自己的知识分享库;同时,他会通过定期在企业开展“学习型组织”,发动企业其他员工一起参与知识分享。就是从周边发生的点点滴滴中,钱自严获得了小说所需要的各类素材。而钱自严身边的同事,则总能在小说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天上会掉馅饼”
作为CFO,钱自严的日常工作千头万绪,但他再忙,也要在公司定期举办“学习型组织”的知识分享会,这已经成为他十多年来的习惯。
众所周知,在大型企业复杂的组织架构帮助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各职能之间的知识体系相对孤立,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有员工离职,相应岗位的知识也会被带走,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钱自严开始推广“学习型组织”。在每周知识分享会上,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他人的老师,通过共享信息和其他资源,提升个体能力,激发集体潜能。
钱自严把这种分享叫做“抛馅饼”。
他有一段充满哲理的解释:
“我们常说天上不会掉馅饼,那是基于什么?大家都干等着,每个人都在往天上看。但如果有人能往天上抛馅饼,久而久之抛得多了,大家都会被馅饼幸福地砸晕。我在抛馅饼的时候,其实是没想到自己也会被馅饼砸中的,但是抛着抛着馅饼就来了。”
不论是钱自严本人,还是所有参加“学习型组织”的同事们,都有一个切身的体会:那就是在知识总结与数理的过程中,培养出了自己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
“有些知识我懂,但要把它转化成书面语言时,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那么系统地了解。那这个时候我还要查找资料,举的例子、出现的数字,都要保证有根有据。时间长了就发现,我专业知识提升得很快,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写作和分享,除了带来专业知识上的收获,人的思维方式也会发生改变。钱自严一直在“学习型组织”上强调“表达的艺术”,他说优秀的表达能力,就是要将内容转化为非专业人士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水平。通过换位思考,用一种由外及内的架构去预备内容,一个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而这也是一项越来越重要的软技能。
“我写报告,第一件事就是思考这是给谁看的。比如给董事会汇报的时候,一定就只能有一张PPT。”
写作之外,钱自严还是美国知名管理课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认证讲师,这为他进行时间管理、知识管理乃至团队管理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时间管理理论里,有一个重要的“四象限法则”,即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第Ⅱ象限比如工作上,防患于未然。钱自严对此深以为然:“我在德国的时候,发现他们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发明,比如可以将葱一次切多段的葱花剪刀,比如可以在一本书里反复对照使用的透明答案卡,发明这些工具可能会消耗一部分时间,效果却是一劳永逸的。”
钱自严举一反三,将“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对应到财务工作上。他开发了一些财务使用的小工具,比如自动纠错两份报告之间的关联数据,德国的同事看到后也惊喜不已。
“我做学习型组织,也是为了让大家都能有提升的空间,去学习能创造价值的事情。学习本身,就是典型的第Ⅱ象限活动:重要但不紧急。第Ⅱ象限的活动做多了,效率自然就会出来的。”
在钱自严的连载中,有一篇文章叫《财务管理者的三大杠杆》,其中提到了关于“物”的资产杠杆,关于“财”的资本杠杆,以及关于“人”的资源杠杆。这三个杠杆,分别对应企业的三种核心能力:
用机器代替人的资产杠杆,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率;善用外部资本来给企业扩张提供资本动力,这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资本运作效率;有没有一支善于带兵打仗的管理者队伍,这是企业组织竞争力高下的一个分水岭。
“这意味着,财务管理者必须要从一个资源贡献者,变成资源组织者。”钱自严说,自己看到了太多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的财务同仁,“一直陶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怎么会有成长?”在采访的最后,他鼓励所有的财务同仁跳出原有的框架,去积极拥抱变革。
“财务只是一个工具,如何使用好工具,靠的是人的思维。你愿意成就多大,愿意多大程度拥抱变化,愿意接受怎样的变革,这才是最关键的。”
“做一个资源贡献者,你的智力体力终有耗尽的那一天。做一个资源组织者,你的智慧与经验会让时间成为你脱颖而出的杠杆。前者发力在自己小小的一个点上,而后者作用在一个面上,甚至一个资源共用体内。”小说里Bob的这段演讲,让王丽眼界大开,相信也会让读到此文的财务人产生不一样的思考。
人物简历
钱自严 维信电子全球首席财务官
新加坡CA注册会计师,英国CIMA注册管理会计师。2011年“新理财”年度CFO优秀奖,2012年CIMA“财界领袖”优胜奖获得者。现任一美国电子集团公司全球首席财务官。身为“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认证讲师和澳大利亚教练协会的执业教练,浙江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自2001年起开始了从“数字管理”到“人才管理”的职责转型。热衷于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践行“知识分享,价值创造”的个人理念。开辟这个专栏是迈向扩大分享影响力的一个实践探索。
本文为高顿原创稿件,作者:Joyce,转载请注明出处。